今年春节7天假期中国电影票房再创纪录,截至记者发稿时,达到33.47亿元,这番市场表现,被人誉为“最强春节档”。其中周星驰监制、徐克导演的《西游·伏妖篇》以11.53亿元夺冠,这是继去年的《美人鱼》之后,周星驰参与制作的喜剧电影在春节档连续第二年折桂。
近年来,春节假期亲朋相聚看电影,逐渐成为“新年俗”,这也使得春节档期票房逐年飙升。统计数据显示,2015年春节档票房为19.8亿元,比2014年增长40%;而2016年春节档票房一举突破30亿元,同比增长50%。春节档也成为全年占比权重最高的档期,往往会挤进近10部电影,形成密度最高竞争最激烈的态势。
不过,伴随票房高企,春节档影片遭遇的吐槽也有越来越猛的趋势,电影作品的整体水平似乎赶不上观众审美的提升速度。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副主席尹鸿这样提醒电影圈:电影不是脱离社会语境而存在的文化类型,一定要随社会整体进步而进步,因此电影创作不能停留于赚票房的阶段,而是要在内容上进一步提升品质。
看场电影已成为节日家庭的文化消费方式
“过年看场电影,这种文化消费方式已经成为电影市场的刚需。看什么电影不重要,重要的是和亲朋好友一起走进电影院。”某位影院经理用亲身经历告诉记者,近5年来,电影正在成为越来越多家庭“假日消费”的选择,尤其是在春节,探亲、访友的人群对票房拉动效应明显。
越来越多的人选择在春节看场电影,这其中“情绪驱动”或许是很重要的因素。喜剧电影是家庭消费的最大受益者。从除夕到初三,周星驰的喜剧《西游·伏妖篇》一直维持单日票房冠军,并最终问鼎春节档票房冠军,《功夫瑜伽》《大闹天竺》则分列票房排行榜亚军和季军。正如一位影评人所说,电影成为节日家庭消费的谈资,再多的广告造势也比不上亲戚朋友之间的人际传播。
观众审美的进步已对电影提出更高要求
有专家预测,随着假日消费习惯的形成,电影有望迎来更大的增长空间。截至去年12月20日最新统计显示,中国内地银幕总数已达4.1万块,全年保持平均每天新增26块银幕的高速。对比美国电影协会的市场报告,中国已成为世界上电影银幕最多的国家。
随着越来越多的人走进电影院成为电影观众,对电影多元审美也对创作者提出更高的要求。而包括贺岁片在内的国产电影类型片,已经走过近30年,伴随这些电影成长的一代观众,已经不满足于传统贺岁片,对影片叙事语言和人文内涵的要求日益提高。
有评论家认为,电影成为刚需之后,不会只停留在凑热闹的“浅消费”阶段,观众的审美加速进化,将深刻影响电影的生态:此前有些电影营销和制作成本一样高,为制造话题的开销甚至足够另外拍一部。而在电影观众成熟的过程中,这种手段将会越来越失去效力。好在,我们已经看到,新的市场机会正在欢迎新的电影力量,新的消费模式也正在期待新的电影表达。我们相信,这样的热望会催生优秀的电影作品诞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