豪捐海外名校是否“肥水外流”?
捐赠可嘉,但前提应是“肥水内流”。在此思维下,诸多中国人的捐赠之举,遭到不少质疑与板砖。
对外豪捐,从中国留学生张磊向耶鲁捐赠800多万美元起,就被置于舆论的争议点。“中国人”的标记与“捐赠美国大学”,在不少人意识里,形成了不小错位:何不将善款捐给国内大学或贫民,以解燃眉急?对美国大学慷慨解囊,是否有献媚于人、崇洋媚外之嫌?
在潘石屹捐赠哈佛近亿元事件遭受争议时,曾有媒体发起调查,调查显示,六成多受访者支持潘石屹捐赠行为,近半数网友理解他助学未选择中国高校的做法,认为中国高校该反思。对此,有专家表示,这从侧面证明了我国公益行业及所在的社会环境并不理想,我国高校存在诸多问题,公众的希望和富豪的选择之间存在矛盾。
调查显示,在是否支持潘石屹捐款助学海外的问题上,超六成的受访者表示支持。清华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创新与社会责任研究中心主任邓国胜对此有点意外,“因为网上对此的批判声多,赞同声少。这也说明很多网友仅围观不发声,这些人是有自己的想法和理智判断的”。邓国胜觉得,公益慈善的最根本原则就是尊重捐赠人的意愿。
中国慈善联合会副秘书长、中民慈善信息捐助中心副主任刘佑平持同样看法,于法于理来说,捐与不捐、捐到哪儿都是捐赠者自由权利的体现,“在慈善行为上,狭隘民族主义和本位主义的想法都有点过时”。刘佑平认为,做善事总是好的,潘石屹的行为值得肯定,中国企业家和慈善机构能够走出去是一件可喜的事,也是一次很好的尝试。
对于那些反对的声音,北京师范大学社会发展与公共政策学院教授陶传进认为,这也并不是件坏事,公众对富人处置自身财产的理解各不同,每个观点都值得尊重,多元化想法反而能推动进步和改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