左图:中科院上海光学精密机械研究所建成了国内仅有、国际上也为数不多的“神光”系列高功率大型激光装置、超短超强激光系统、激光原子冷却装置和空间全固态激光器研制平台。 本报记者 谢震霖摄
■本报记者 唐玮婕
2015年,上海全社会研发经费支出相当于全市生产总值的比例达到3.7%,企业研发投入占全社会研发经费支出比重达到64.5%;科技创新带动全要素生产率提高,全员劳动生产率达到每人18.5万元,位居全国前列;国内外研发机构加快落地,国家级重点实验室达到44家,外资研发中心达到401家……这组最新数据呈现出的,正是各类创新要素在上海加快汇聚碰撞的鲜活景象,也透露着这座城市一年来举全市之力,加快推进科技创新中心建设的显著成效。
“上海要建成综合性、开放型科技创新中心,全球创新网络的重要枢纽以及国际科学、技术和产业策源地之一。”去年5月,被称为科创“22条”的《关于加快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的意见》正式对外发布,这是新形势下中央对上海的定位,也是上海面向未来的根本举措和发展机遇。正如市委书记、市推进科技创新中心建设领导小组组长韩正所说,“上海科创中心建设没有现成的经验可以照搬。”
解放思想、勇于创新,上海将全力以赴闯出一条符合国家战略和上海实际的科创中心建设道路。
打破固有体制机制,重大改革试点加速落地
打破固有机制的束缚,向改革要活力、向市场要动力,让社会的每一个细胞都成为创新创造的主体———无论是药品上市许可持有人制度,还是银行投贷联动等等,一批重大改革试点举措在上海加速落地,全面创新改革试验取得初步进展,先行先试改革向纵深推进。
目前,上海已经成为国家药品上市许可持有人制度试点地区,选择了三组试点单位签署合作协议,在全国率先实施药品生产CMO(合同生产)模式。就在今年3月,来自张江的再鼎医药首度尝鲜生物医药合同生产,借助德国制药巨头勃林格殷格翰的制药平台,完成新型单克隆抗体的工艺优化和生产制造。此举不仅能大幅压缩研发药企的投入成本,更有望加速创新药物的临床研究和上市。再鼎医药创始人兼CEO杜莹告诉记者,“生物医药对于生产工艺的要求近乎严苛,研发企业原先常常力不从心,才会出现微利卖掉研发成果的状况。随着药品上市许可人制度试点的开展,我们可以把生产外包给专业的平台,研发企业就更把精力集中在药物创新上。”
针对初创科技企业往往“渴求”金融活水的情况,上海积极尝试科技金融机制的创新突破。前不久,中国银监会、科学技术部、中国人民银行等部委联合印发 《关于支持银行业金融机构加大创新力度 开展科创企业投贷联动试点的指导意见》,上海共有三家银行入选首批投贷联动试点银行,占全国总数的30%。
所谓“投贷联动”,是指银行除了传统常规的贷款支持,以类似投资股权的方式,对创新型企业给予资金支持。这种“股权投资+债权融资”的联动服务,能有效缓解银行给科创企业放贷的高风险,也让银行有望分享科创企业高成长带来的收益。这一模式被业内公认为商业银行支持早期科技企业的一招“绝技”。
“我们希望,今后五年内形成一个商业上可持续的投贷联动特色业务模式,目标是支持培育500家高成长性科创企业,其中100家企业在中小板、新三板、上海股权托管交易中心等资本市场挂牌上市。”上海银行小企业金融服务中心总经理朱会冲表示,一方面,上海银行对科创企业的金融服务手段将进一步丰富,提升对科创企业的综合金融服务能力;另一方面,要符合商业银行的业务发展逻辑,为商业银行转型发展闯出一条路。
布局重大科技创新,张江迈向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
继在瑞士巴塞尔、美国麻省剑桥建立研发中心之后,知名跨国医药企业诺华投资10亿美元打造上海研发园区,把张江纳入24小时不间断运转的全球研发网络体系之中。目前,全球前十大制药公司已有八家在张江建立了研发中心。
迈向开放与协同的创新生态,张江正试图避免“创新孤岛”,构建起一个特色领域明显、机构形态多样、功能定位互补、创新价值链有效循环的科技创新生态系统,成为全球创新研发有影响力的节点。据张江高科技园区管委会主任杨晔透露,在引入上海光源二期、超强超短激光实验装置等大科学装置的基础上,张江依托园区跨国企业、海归人才集聚优势,以及跨国企业与本土企业紧密合作的现实需求,全面启动国际化孵化创业体系建设。
诺华(中国)生物医学研究中心总经理李恩在张江生物医药领域耕耘多年,在他看来,上海建设全球科技创新中心要关注三大要素,“首先,要倡导以科学技术为基础的创新———不能光有好点子,而是要借助先进的科技不断试验发现,并长期投入资金。第二,除了吸引海外人才,本土人才的培养至关重要,创新需要年轻人热衷试验,愿意大胆地追求科学探索,同时接受更多技术训练和逻辑思维的锻炼。第三,开放式的合作,跨国公司可以引领资源与技术的共享,与本土的高校、科研机构、医药企业等共同合作。”
目前,浦东新区正在研究设立张江国家科学中心专项资金,先行先试科技金融财税制度改革,支持创新创业环境、企业和人才发展、创新功能平台和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建设等,进一步完善创新创业服务体系,营造“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良好环境,探索建立张江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运行管理新机制。
吸引全球一流人才,创造良好人才生态环境
“过去,在自贸区或是整个上海,几乎没有专门针对留学生的招聘会,用人单位很难直接接触到大批量的外籍人才。现在,专门的招聘会,加上政策的放开,为求贤若渴的企业‘解了渴’。”前不久,在首届上海高校外国留学生就业专场招聘会现场,韬图动漫科技有限公司人力资源总监胡晨感叹。这也是国内举办的首届针对外国留学生的专场招聘会。
目前,在上海地区高校取得硕士及以上学位的外国留学生,可凭上海自贸试验区、张江高新区管委会出具的证明申请办理外国人就业手续和相应的工作类居留证件,突破了原有的必须在国外有两年工作经历的条件,为鼓励外国留学生毕业后直接在上海创新创业创造了良好的环境。
自2015年7月海外人才试点政策落实以来,截至今年6月底,在永久居留方面,市公安局受理外籍高层次人才申请永久居留503人,较新政实施前同比增加约8倍,申请量占全国50%以上。在居留许可方面,共办理居留许可5213证次,有效地支撑了海外人才引进。
“在过去一年中,浦东新区提出了建设人才改革试验区14条54项改革创新举措,重点在外国人永久居留、就业许可、资格认证等政策上探索突破。”浦东新区人社局局长徐雯表示,正在从“降低门槛、提供平台、保障服务”三个方面对标国际,探索更加积极、开放、有效的人才体制机制改革,“我们正抓紧研究制定新区人才工作推进计划,进一步完善集聚人才的制度设计,集聚更多优秀国际化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