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23日,英国首相卡梅伦与夫人萨曼莎在一处投票站投票后离开。新华社发
本报记者陆纾文
23日,英国就是否继续留在欧盟举行全民公投。公投从当地时间上午7时(北京时间14时)开始,至当晚22时(北京时间24日5时)结束,初步统计结果预计于24日凌晨(北京时间24日7时)得出。
英国选举委员会公布的数据显示,有资格参与公投的选民人数约4650万,主要分布在英格兰、威尔士、苏格兰、北爱尔兰等地,居住在海外的英国公民已于早些时候通过邮件投票。
本次投票共设有4万多个投票点,由于23日凌晨伦敦及英格兰东南部分地区因大雨暴发洪水,个别投票站不得不临时关闭或搬离。英国选举委员会表示,在22时前赶到投票站的选民都有权完成投票。
在经历了一整夜的雷雨之后,上午7时不到,已有不少伦敦民众在图书馆、教堂、学校、社区中心等地的投票点排队等候。在接受媒体采访时,投票民众态度不一,一部分人认为“留欧”将带给英国更多的经济上的支持,另一部分人则觉得“脱欧”带来的好处更多。这与本月18日至22日公布的6项民调结果基本相符———“留欧”与“脱欧”的支持率不相上下。
英国加入欧盟至今已有43年。整体来看,年长的英国人大多支持“脱欧”。年近70岁的马克斯表示,英国加入欧盟那年自己已26岁,因此“很清楚地知道加入欧盟前英国是什么样子”,“我们需要在自身经济和移民问题上取得绝对的话语权”。
与之相反,在1980年之后出生的英国人则大多支持“留欧”,因为他们更熟悉留在欧盟的英国是什么样子,对“脱欧”后的未知数充满恐惧。为此,英国首相卡梅伦在公投前呼吁年长者“想想子孙辈的希望和梦想”,“一旦选择‘脱欧’就没有回头路,年青一代不得不承受由此产生的后果”。
卡梅伦夫妇和反对党工党领袖科尔宾当天在伦敦参与投票。苏格兰政府首席大臣斯特金和极力主张“脱欧”的独立党领袖法拉奇也分别前往各自的投票点完成投票。
在英国国会选举中,女王身为国家元首不能参与投票,其他王室成员为了保持中立通常也不参与,但在此次英国是否“脱欧”的公投中,包括女王在内的所有王室成员都有权参与投票。
为了不影响选民作出决定,投票开始后,英国本土媒体对公投的报道内容须遵循严格的规定。无论结果是“留欧”还是“脱欧”,都必须获得半数以上投票者的支持。
不会轻易弥合的分裂
汤诺书
在英国上上下下,这场关于公投的争论让夫妻对立、父母子女反目、手足交恶。就算公投之后,这样的分歧可能也不会轻易弥合。随着公投时刻的临近,英国媒体对这些普通英国人做了一番密集的街头采访和报道。其中《卫报》网站上发布的一则视频报道可对这种分裂略见一斑——
记者的采访从南威尔士开始,这里是脱欧大本营,对外来移民非常反感。在一个小镇,记者走近一位白发苍苍的长者,他正从室内把一块块标语牌放置路边,牌子上写着“投票‘退出’”。记者对他说,有人认为一些“脱欧”人士有种族主义嫌疑。长者看了记者一眼说道:“是这样,他们有表达观点的权利,”边说边把标语牌放妥。一位红衣老妇拖着拉杆箱走来,记者刚上前,她便大声嚷道:“让他们滚!”记者走向另一位老妇,“你看过有关公投的电视节目吗?”老妇的回答是,“电视节目都是垃圾,它们从不报道事实。”“那你说事实是什么?”老妇指了指对面绿树覆盖的山峦,正色说道,“事实是,这是我们的国家,我们不需要他们。”
在前往伯明翰的路上,天上下起了瓢泼大雨。进入市区,雨势减弱,记者摇开了车窗,一位黑人凑了过来。“留,或走?”记者的提问只有三个字。黑人的回答一个字,“走”。
记者走向一家店铺门口,这里站着两位黑人,他们神态平静。记者对其中一位精壮汉子说道:“我这一路走来,遇到许多人,他们火气都很大。”汉子说:“我也生气,只是我不表露罢了。”“哪些事让你生气?”记者问。“所有事情都让人生气,”汉子说道,“生活不如意,工作没着落,站在这里拿着一瓶健力士啤酒。你觉得我很喜欢站在这里和你闲聊吗? 不,我希望离开这里去工作。”
“那么,你是否觉得应该脱离欧盟,修改政策?”“不,如果退出欧盟,结果我们照样是失败者。”“你的意思是,人们应该明白,退出欧盟将使英国更糟?”“谢谢你明白我的意思,不仅是我,连中产阶级也这么认为。”
与这些心情不佳的人相反,也有一些人对未来抱有信心。在曼彻斯特大学毕业生招聘区,记者与几名毕业生交谈。他问其中一位女生,对于未来此刻心情如何? 女生衣着光鲜,长长的睫毛明显经过修饰,她回答说,眼下去向不定,但对未来抱有信心。记者转问另一位女生,就目前而言,该用哪个词汇形容自己的心情? 女生的回答是“忧郁”。不过她在说出这个词汇的时候,脸上挂着明显的笑容。她说自己之所以忧郁,是因为公投在即,同时表示,从利益考量,没有任何理由退出欧盟。这时长睫毛女生插话:“留在欧盟多好,可以到处旅游,没有签证麻烦,手机也可省掉额外费用。”记者问,“脱欧”人士对工作机会减少很不满意,认为是移民抢了他们的饭碗,对此他们是否理解? 一位黑发男生回答,他能理解这些人的心情,“但我的基本观点是,现在已经是21世纪,我们应该接受移民这一现实。”
采访车从曼彻斯特中心城区驶出,十分钟后来到城郊考利赫小镇。与城中心相比,这里显得颇为落魄,记者把这里称为“英国贫困街区之一”。在一所公寓门前,一位带着眼镜的黑人青年告诉记者,“我所学专业是环保型建筑,可是我却找不到工作。15年前我来到英国,我看到这个国家的变化,可是到头来,”他说到这里停住了,双手叠胸,双眉紧锁,眼神中满是哀怨。
“我决定投票‘退出’。”他最后吐出了这几个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