菲利浦·戴蒙德在昨天的会议上做报告。 肖鹏摄
本报记者 许琦敏
“一个国际合作的大科学项目,往往会带来大量挑战技术极限的机会,对于参与国家而言,也是提升其工业实力的良好机会。我非常高兴地看到,中国企业已开始受益。”昨天,国际SKA(平方公里阵列射电望远镜)组织总干事菲利浦·戴蒙德来上海参加SKA科学数据处理与高性能计算第三次研讨会。他在会议间隙接受记者专访时说,作为SKA首倡国,中国不仅在科学上做出了许多贡献,中国工业界也为SKA提供了许多技术,“中国贡献”在SKA这样的国际大合作科学项目中,越来越受到重视。
全球携手探索“宇宙第一缕曙光”
国际大科学工程SKA是世界上最大的综合孔径望远镜,由分布在南非及南部非洲8个国家的2500个高频蝶形天线,以及分布在澳大利亚西部沙漠无线电宁静区域的上百万个偶极子低频天线组成,并将在各大洲设科学分中心。
“这些相隔3000公里的望远镜建成后,将组成比目前世界上最先进望远镜灵敏上百倍、巡天速度提高上万倍的超级望远镜,用以实现探寻‘宇宙第一缕曙光’、利用脉冲星测引力波、检验引力理论等科学目标。”戴蒙德说,这个纯科学工程建设预计耗资65亿欧元,所遇到的各种挑战空前巨大,“与国际热核聚变实验堆(ITER)计划一样,SKA必须联合全世界科研与工业力量,才可能实现”。
他举了个简单的例子,将于2018年开建的SKA一期工程,将在南非建设200个高频天线、在澳大利亚建13万个低频天线,仅这些设备投入运行后所产生的数据量,就需要至少6台天河二号计算机(目前世界上速度最快的超级计算机)来处理。当SKA全部建成时,其每天产生的数据量预计是全球互联网流量的10倍———它的数据处理、传输、存储,将极其复杂。
中国工业借机升级,挑战极限
中国是SKA的最早倡议国之一,2012年9月,国务院授权科技部代表中国参加SKA建设准备阶段。我国大科学设施、世界最大的单口径射电望远镜FAST,就是由SKA催生的。因此,这位SKA组织掌门人非常看重“中国贡献”。中国企业在SKA中的贡献,更让他印象深刻。
他这次来沪的目的之一,就是代表国际SKA组织,与上海天文台签署合作备忘录,并见证上海天文台与澳大利亚国际射电天文研究所,以及我国本土综合实力最强IT企业之一的浪潮集团签订合作备忘录。“浪潮的服务器和存储技术在世界上相当领先,我们还与IBM、英特尔等公司合作,共同研发新技术,来解决未来的数字信息处理问题。”他说。
中国企业在SKA项目上另一个令人印象深刻的贡献,是SKA天线设计方案———中国电科提交的天线方案,作为最佳方案,成为该工程后续天线工作包唯一研发方案。“SKA项目包含11个工作包,中国参与了其中6个工作包的研发。而天线工作包是其中最主要、最核心的部分。”戴蒙德说,中国的科研实力不断提升,正可以借SKA之机,挑战极限,提升工业实力。
上海有实力建设SKA亚洲科学和数据中心
在昨天的会议上,“在上海建设SKA亚洲科学中心”的话题受到各方关注。上海市科委副主任干频透露,市科委已将SKA亚洲科学中心建设项目列入上海市科技创新十三五规划中。
戴蒙德认为,上海的创新能力正在不断生长,非常有活力。同时,上海又集聚了很多优秀人才,涵盖了软件、天文、信号处理等诸多领域。“如果SKA有一个科学与数据中心可以落户上海,将为年轻人才搭建起一个与世界一流科学家一起工作、交流的平台。”他说,“大范围的科学合作,将为上海培养出更多杰出人才,他们将来还可惠及其他领域,使上海不断走向卓越。”
目前,中科院上海天文台已有一支几十人的队伍,专门从事SKA相关研究,未来还将招聘更多优秀学者,并将队伍扩大到100人以上。台长洪晓瑜介绍,若联合上海交大、复旦、上师大,以及超算中心等高校和科研机构,上海在SKA方面的力量可辐射全国。
戴蒙德认为,上海在射电天文领域有长期积累,完全有实力建设SKA亚洲科学和数据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