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动现场,两个小朋友前来捐赠11本书和一个篮球。本报记者叶辰亮摄
本报记者 刘迪
“现在,很多人已经不习惯读纸质书了……”本报第十三届“书送希望输送光明”活动筹备之时,很多人都会担忧地冒出这半句。而昨天的活动则显示:爱书的人从不会停止读书;热爱生活的人,也永远不会减少对他人的关爱。
图书有价,情谊无价
上世纪70年代,许文德老师和爱人李之庭跟随上海机床厂支援内地建设,来到了陕西省汉中市。李女士是个省吃俭用的上海女人,唯独读书的事却从不“计算”。在上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的汉中,一本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的《三国演义》连环画或者人民美术出版社的《水浒传》连环画绝对是难得一见的稀罕物。于是,夫妻二人就借着回沪探亲或者开会的机会,去南京路新华书店“不惜血本”把这些连环画整套整套地搬回汉中。
上世纪80年代末,许老师一家回到了上海,这些书又陪伴这对夫妻回到了“故乡”。
昨天,许老师把一套已过“而立之年”的《三国演义》连环画排在志愿者面前,40本书一册不少。李女士当年是厂里的画图员,书皮都是她用画废了的图纸包好的,书皮内页上工整、清秀的图表字迹与书皮、书脊上的文字均出自主人之手,每一册上都清晰地印着李女士的藏书章。
许老师的连环画一亮相,同是捐书人的王先生赞叹:“这套《水浒传》保存得这么好,又是施大畏老师所画,今天市场上恐怕要出10万块才买得到!”听到这里,许老师摇摇头,“我的爱人已经离开了,家里孩子也长大了,对于我而言,收藏只是把它们存放在箱子里。这样反而浪费了,没有什么值钱不值钱一说,不如送给那些有需要的孩子们。”
“如何面对困难”是孩子们最重要的一课
作家钱建平送来了30本自己的作
品———《心底的歌》。2008年的钱建平还是一身戎装。是年5月12日,作为一名医生,钱建平跟着医疗队进入了汉旺镇。抗震救灾是军人的担当,救死扶伤是医生的本职。而爱并不总是微笑与鲜花,泪水与痛心有时是爱的另外一种形式,把这个真实告诉给孩子们,则是一个作家的勇敢:“请让我轻轻地摆好你们身旁的书包,我不忍心打断你们睡梦中的歌谣。因为你们知道知识是多么重要,你们说:我们山里的孩子读书不容易,因此我们更加珍惜和努力。你们相信知识会改变命运,团结就是力量,哪
怕是地动山摇,也要坚定地带上自己的书包。”
“教会孩子们‘面对困难’,我认为这才是最重要的一课。”钱建平如是说。
靠不靠谱,和出生年代没关系
不知道从什么时候起,人们习惯于用年代来标记一群人——从“50后”“60后”到“00后”,乃至“10后”,言辞间似乎越往后做起事来越不靠谱。然而,或许这只是偏见。
此次“书送希望”活动请来了上海师范大学的14名志愿者帮忙。其中5个小伙子清一色的“95后”,最小的是1998年生人。14个20岁不到的大学生,今早5点30分起床,6点30分从奉贤校区出发,校车换地铁再换公交,8点多成为了第一批到达活动现场的工作人员。“自信”“阳光”“有责任心”成为了短时间接触后,他们留给记者最深刻的印象。
报社的老师怕大男孩辛苦,让他们歇一歇,一个古典文献学专业的大二男生一脸诚恳地回答:“我喜欢书,摸到书就开心,平时我去图书馆做志愿者,也是做这些事情。”碰到捐书人肩扛、手提一包包的书,帅哥们就会把手推车作滑板用,风一般穿过大堂,然后得意地满载而回。
男女搭配干活,分工是关键:姑娘们负责接待、登记,而拣书、分书、捆书的事则是男生的工作。轮流吃饭,男生也总是让女生走在前面。空当上有人送书,大男孩搞起接待却也是有模有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