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给德行看一看面貌,给荒唐看一看姿态,给时代和社会看一看自己的形象和印迹。”纪录片行当里,这句话大约是准则与心法。央视纪录国际传媒有限公司的余乐说,对于他们这群从业人,作品如镜子,怎样知情知趣、忠实记录又映射出对世界的态度,这便是根本。如此看来,央视近期所推几部纪录片能成“网红”,绝非无缘无故。
日前,央视纪录频道在沪举行推介会,《我在故宫修文物》 《功夫少林》《自然的力量》 《航拍中国》 等既成或将成“网红”的幕后故事也一一揭开。
《我在故宫修文物》体现“贴地行走”的人情味
谈及 《我在故宫修文物》 这部从B站一路火及全网的小成本作品,导演叶君用意外来形容它的走红。这位在上海开启纪录片生涯、曾为世博会做传的80后导演坦承,拍摄的初衷带着贴地的人情味,“我家有8个表弟、8个表妹,两个亲妹妹,还有一个表哥,我曾经最大的困惑就是缺少一部能让我与他们产生共鸣的作品。”
就是这样,曾于2012年参与纪录片 《故宫100》 制作的叶君,在策划新专题时将理念锁定在了“不讲道理,只说故事”。“不讲道理”,在于纪录片剥除了宏大叙事、高屋建瓴,就连常见的“宫门洞开斗转星移”式的延时摄影也被摈弃。最典型的例子是,原始文案被取名 《故宫心传》,寓意用心传下去,可多少有些“不明觉厉”。后来创作团队索性“贴地行走”,《我在故宫修文物》 一目了然。
“只说故事”更让人情味扑面而来。3集纪录片里,一群身怀绝技的“文物医生”被还原成了普通人。他们日日端详文物,能让水法钟上的细小部件严丝合缝;他们也擅长端详人,不仅光瞧手上沾了什么就知对方来自何处,还能从乾隆为母做寿的小画里调侃“这人像赵本山”。工匠们严谨却不失风趣。木器组老师傅边干活边和徒弟说:“以前的活儿为什么干得漂亮?因为干不好要被砍头啊,我们现在挺好,至少院长不会砍我们的头。”书画组每次修复完,科长杨泽华还会拿起吉他唱两首。
相似的手法还体现在 《航拍中国》里。该片导演余乐虽算不上新鲜血液,可他此次拍片的工具却是时髦的航拍仪,而且是全程航拍。“你见过凌晨4点的城隍庙吗? 你感觉过距离水面不足1米的黄浦江水吗? 镜头是悬空的,但故事却植根于地面。”
岁月沉淀出的干货,速溶“鸡汤”里不会有
行业中前行,行业里的人也在迭代,但年轻的从业者说,他们对纪录片行业的涉足,带来的不只是新鲜血液。“纪录片里的故事,都是岁月沉淀出的干货,不是励志‘鸡汤,那样简单,怎样沥出干货,便是纪录片‘新鲜血液们,努力追寻的价值。”《功夫少林》的总导演肖崴如是说。
对于少林寺,近年来熙攘的话题甚嚣尘上,以致于中国僧人的生存智慧与生命哲学被扫落到不为人信的境地。正因为此,肖崴他们想要追问真正的少林,既揭秘武学背后深藏着的中国僧人传奇,也找回李白在 《侠客行》 中所写的属于中国男人的意气风发。纪录片中,电影化的音画表达传递着“拳拳到肉”的实在感,替少林真功夫找回该有的美誉度。但易筋经也好,金钟罩铁布衫也罢,肖崴说,这些炫目的拳脚功夫,并非纪录片想要述说的根本。“在拍摄前,摄制组用了4个多月时间拜访50多位民间拳师和少林武僧。这些武林高手给摄制组最深刻的印象是,功夫人身上体现了中国人特有的责任与担当,而这才是我们想要呈现在镜头前的干货。”功夫练到最后,还是归结到如何安身立命,讲功夫,其实是讲做人。
同样,《自然的力量》 用5年时间深入中国四大无人区,只为了记录下哺育了13亿人的中国大地,究竟是什么样子。
本报首席记者 王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