师资招聘会现场,应届毕业生参加应聘。杨浦东摄
本报记者 姜澎 钱钰
上海一家知名高中最近刚刚对学生进行了一次职业规划调查,结果显示,整个高二年级中,高考时愿意报考师范类院校的学生只有3名。而根据另一所知名高中的统计数据,该校每年300名毕业生中,高考时填报师范院校的学生,一般都在年级中排名200之后。
当教师的发展越来越受到全社会关注之时,教师这个职业对于年轻人的吸引力,却并未显示出明显的上升趋势。引人关注的倒是另一个消息———就在去年底,某知名中学的四位优秀科技教师集体辞职创业,让学校的科创教育难以进行。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发布的 《全民教育全球质量检测报告》中提出,教育质量绝对不可能超越教师的质量而存在,优质的教师教育体系是高质量教育体系的核心组成部分。报告显示,全球的政策制定者都在关注同一件事,那就是为了吸引和留住优秀教师,除了需要改善教师队伍的培养、合理配置教师以外,还必须以恰当的薪资加强激励,创造更有吸引力的职业道路。
那么教师这个岗位对于优秀年轻人的吸引力究竟怎么样呢? 记者调查发现,除了薪酬待遇因素,教师的职业发展前景以及社会加诸于教师身上过高的职业以外要求,正成为优秀青年加盟教师行业的一个重要障碍。
本地年轻人愿当教师比例低
“学校每年报考师范专业的学生,一只手就能够数完,学生大学毕业后当教师的也不多。估计兄弟学校和我们的情况差不多。”在本市一所老牌实验性示范性高中,校长面对记者很快就算出了每年报考师范专业的人数。而另一所示范性高中的历史教师告诉记者,该校曾有位高三学生对历史学科有浓厚兴趣,梦想就是毕业后读师范当教师,但遭到了家人和学校教师的反对。在纠结和争吵一段时间后,这个学生最终调整了志愿。
“过去,能够考上部属师范类院校的学生,绝对是我们学校的好学生,但是近几十年以来,师范类专业已经很难吸引优秀毕业生去报考了。”这位高中校长告诉记者。
最好的学生不愿意做教师,一些区县也反映好教师难找,尤其是本地生源。“我们对全区连续三年来的新入职教师招录情况做了分析,发现来自‘985,、‘211,及省属师范院校的应届生占到招录总量的1/4,其中‘985,高校主要以华东师大为主,来自复旦、上海交大、同济的应届生凤毛麟角———三年来只招到4个人。”本市某郊县教育局相关教师扳着手指头算:复旦1人,上海交大1人,同济2人。
更令人担忧的是,调查发现,高考填报志愿时,名牌大学的正向经济激励效应盖过了师范专业的负向经济激励效应———相当比例的师范生最初是冲着该大学而非师范专业来的。
但即便是师范生,他们毕业时的职业选择,也并不尽如人意。某知名高校在2013年时对师范生进行过一次调查,发现毕业后从教意向很高的仅占全部师范毕业生的13.2%,与此相比,毕业后从教意向很低的却占65.4%。
偏低收入阻碍优秀毕业生从教
好教师难找,本地生源和男教师更难找。据某区教育局负责人统计,去年教育系统招录的150余名应届生中,外地生源占了近40%。
为了招揽到优质师资,去年该区教育局给出相关优惠政策,区内教育事业单位招录非上海生源应届高校毕业生给予为期三年的租房补助,每人每月补助标准为2100元。去年,该区转战南师大招聘,结果23位有意向的毕业生最终来了14人。有几位优秀应届生选择了苏州和杭州等地就业,这也从侧面反映,江浙一带的生存成本不仅比上海低,给予教师的待遇也更“实在”。一位校长说得更真切,该校一些研究生毕业的年轻教师,每个月的工资只有四五千元,还要缴两三千的房租,生存压力可想而知。还有一位博士刚到学校报到几天,考虑到住房、医疗等现实压力,还是选择回到老家的一所职业院校当教师。
事实上,教师岗位目前仍然是有吸引力的,但这种吸引力,主要表现在那些特别知名的高中。复旦大学一位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本市曾在复旦大学组织师资招聘专场,确实吸引了大量的毕业生,但毕业生青睐的往往是诸如上海中学这样的名校。“这样的名中学甚至会吸引博士生应聘。至于那些普通中学,就很难吸引我们的毕业生了,更不要说小学。”
这位负责人告诉记者,名校毕业生不愿意到中小学当教师,除了待遇以外,最重要的还是因为职业发展缺乏吸引力。
调查发现,不论是师范生还是非师范生,对于中小学教师社会地位的评价,都处于社会中间层次状态。“职业稳定”是中小学教师职业最受认可的优势所在,而经济收入低是影响中小学教师社会地位低评价的主因。
职业要求高但职业发展有限
不论是教师本身还是师范类院校,包括中小学的管理人员都认为,教师这个岗位是类似医生、律师的专业人士,具有职业的属性,但是对于相当一部分人来说,教师被赋予了太多职业以外的要求,这也成为阻碍一些优秀年轻人选择教师岗位的重要原因。
在华东师范大学一份针对师范毕业生及其所在单位(中小学校)主管领导的调查中,当被问及“你认为教师的社会形象应该是什么”时,师范毕业生认为教师是类似医生、律师的专业人士的人数比例为38.5%,而其所在中小学校的主管领导中,这一比例为49.9%。这表明,随着教学工作实践的深化和对教育内涵理解的加深,师范毕业生日益认识到教师职业的专业性属性,“专业人士”已经成为师范毕业生及其单位领导最期待树立的教师社会形象。但同时,在道德属性方面,“人类灵魂工程师”这样的社会形象定位仍得到较为广泛的认同。
令人感到矛盾的是,75.2%的师范生“完全不赞成”或“较不赞成”教师社会地位低的观点;但另一方面,师范生和师范院校毕业的新教师均极少选择“教师社会地位高”作为自己报读师范和从事教师职业的最主要原因,显示教师社会地位高的观点同样得不到认同。
“如今,社会对教师有着太高的师德要求,把教师放在教书育人楷模的道德制高点上,而不是一个职业的位置。”一位教育界人士感慨说,如果要求刚毕业的年轻人一入职就把教师作为一项事业来做,这确实有点强人所难,他们都是普通百姓,也有养家糊口、买房买车、娶妻生子的需求,因此,稳步提高教师的实际收入是当务之急。
随着教育综合改革的推开,教师的工作量无形中增加了不少,一些教师更是身兼数职。“有所学校的数学教师既教绣花又教书法,只有一点象征性的补贴。要求教师要讲奉献,不能谈合理的报酬,教师们也都非常体谅和理解,但长此以往,这个职业的吸引力究竟还有多少?”一位教育界人士不无担忧地说。
教师的素质直接关系到一个国家的教育质量,如果教育吸引不了优秀教师,优秀的人才总想着“逃离”教育,是否应该有所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