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2015年12月29日下午,以“互联网背景下的慈善创新”为主题的2015上海慈善论坛在上海社会科学院分院举行。论坛围绕“互联网+慈善”的比较优势、指尖上的公益众筹、如何做互联网劝募、如何设计一个好的联合劝募项目、社区基金会的特性———国际观点和本土实践、萤光支教———乡村教师培训项目探路者等方面展开研讨。今刊发部分嘉宾发言,以期带给读者对“互联网+”时代慈善事业发展的更多思考。
慈善事业发展迎来前所未有的机遇
王战
随着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互联网已经成为整个社会生活、生产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它深刻改变了、并将进一步改变中国社会的组织方式。
据统计,截至2015年6月,全国网民数量高达6.68亿,移动互联网用户达到5.94亿。越来越多的人通过互联网展开学习、工作和日常生活。互联网与公益慈善结合要早于它和现代制造业、物流业等产业的结合。从2007年开始,支付宝、财付通等第三方网络支付平台,已经开始进入公益慈善领域,改变了慈善机构只能依赖银行汇款和募捐的传统模式,降低了筹款门槛,便利了民众捐赠。2013年开始,凭借微信、微博等网络社交平台,公益慈善传播的速度得到极大提高,传播成本极大降低,互联网在善款支付、慈念传播这两方面助力,快速推动了我国公益慈善事业的发展。
统计表明,网络支付平台在2007年使用,让我国年度捐赠人数达到百万量级,捐赠金额达到千万量级,微信、微博等网络社交红利让这两个指标实现了十倍增长,年度捐赠人数达到千万量级,年度捐赠达到亿元的量级。《2014年度中国慈善捐助报告》显示,2014年,新浪微公益、腾讯公益、支付宝E公益三大平台和淘宝公益店铺募集到善款,达到4.28亿元。互联网捐赠具有的便利、透明、安全、互动与体验性强等优势,显著强化了民众的捐赠意识与捐赠行为。
更值得关注的是,互联网进一步改变了慈善项目的运作模式。在链接慈善需求与慈善资源方面,在促进慈善机构的专业化发展方面,互联网发挥了积极作用。以往,受制于地理、物理的区隔,传统慈善方式常常面临资源与需求难以匹配的问题:捐赠人找不到好的慈善项目,有需要的人得不到慈善救助……互联网和慈善结合缓解了这个问题,它使得捐赠人的捐赠意愿、求助者的慈善需求和慈善机构的公益项目三方能够良好地衔接,并以合理的方式把宝贵的慈善资源配置、递送给最需要帮助的人,提升慈善的专业性与效率。
“互联网+慈善”,为中国慈善事业发展提供前所未有的机会,成为促进传统慈善变革的潜在动力。但我们要清醒地看到,要把这种机会和潜在动力利用好,并把它转化为推动慈善事业发展的实际动力,还有很多问题要解决,还有很多工作需要去做。
上个月,美国亚洲基金会高级顾问在北京披露,今年美国网络捐赠数额占到总公益捐赠数额的10%,而且还在快速增长。相比之下,中国网络捐赠行为虽然日益增多,但捐赠总额较低,网络捐赠占公益捐赠总额不到1%。与一些发达国家相比,互联网在我国慈善捐赠方面的作用,发挥得还远远不够,并且发展速度也较慢。
面对势不可当的互联网+时代潮流,我们认为慈善事业的发展一定要善用互联网提供的机会,并对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进行有效应对。同时,要充分认识在推进慈善发展方面的积极作用,不断加强网络慈善宣传,要建构安全、便捷的网络慈善平台。进一步便利民众的慈善捐赠,要善用互联网思维优化慈善项目设计,实现传统慈善机构的创新发展。(作者为上海社会科学院院长)
公众筹资“四步曲”
姜莹
中华儿慈会的整体战略理念是:民间性、资助型、合作办、全透明。
基金会刚刚创建时,企业筹资遥遥领先。到2013年,公众筹款首次超过企业筹款。2015年,公众筹资达到78%。
从2011年至今,互联网筹资已经是儿慈会比较重要的筹资形式。我把互联网筹款分成合作“四步曲”:
第一步是了解。2011年,我们从全新领域开始了解互联网,经常探讨什么是互联网筹资? 互联网筹资究竟如何带给我们公益改变? 我们可以通过各式各样方法了解所有捐赠平台和使用方法。
第二步是认识。做公益的人都知道,我们更习惯写项目建议书,写项目总结,但这些语言可能并不适合传输给公众。用几句话描述我们的项目,能够让公众更好地去接受。
第三步是合作。通过一次次和各大互联网平台进行深入的合作,我感到每一次合作都会带给我们质的飞跃,都因为互联网同事对我们的帮助,带给整个团队不一样的体验,以及不一样的提高。所以,一次重要的合作一定能让我们深深地了解这个平台,同时也深深地了解自己,以及未来如何与公众一起合作。
第四步是共赢。互联网公司投入很多人力、物力、财力,全方位支持我们很多平台建设和筹资方式,如果我们仅仅把它当成一个平台来使用,就低估了互联网公司对整个公益慈善的投入。最好的合作,是达成共赢的局面。更多地让公众借助互联网公司及平台,接触到更多公益慈善与理念。筹款仅仅是一方面,更多推动、更多传播才是我们最终想达到的效果。
什么是互联网筹资? 我把它总结为两点。第一是以你为点,影响更多人。我们每个慈善工作者都像个小红点,在公众中间进行传播、介绍,把项目推动出去。
唯有改变自己,才可以改变世界。互联网带给我们行业,带给我们生活的,都是质的飞跃和质的改变。(作者为中华少年儿童慈善救助基金会副秘书长)
每个网友都是慈善家
窦瑞刚
腾讯公益的一个基本观点是:每个网友都是慈善家。
至2015年6月份,我国网民已有6.68亿,互联网普及率已接近50%。值得一提的是,手机网民达5.9亿,接近整个互联网用户的90%。对于我们公益从业人员来说,还应该关注另外两个数据:一个是我们网购用户数超过3.7亿。我们用了不到3年时间,手机网购用户数已经超过2.7亿。
10年前,香港一位教授分析美国网络捐赠得出这样一个结论:网络捐赠的发生需要三个条件。第一,有足够多的网民,我们有6.8亿网民;二是网民对电子商务要有信心,因为网络捐赠与网络购物的流程是一模一样的,我们网民对电子商务有足够的信心;第三,网民要对公益机构有信心。互联网+公益,要在第三点上下功夫。
腾讯公益的所有项目在PC端、手机端和H5页面三个平台上同时呈现。这三个平台有几个特点,对于微信来讲,目前为止,微信钱包绑卡用户数已经超过2亿。在手机QQ这一端也有入口,QQ钱包绑卡用户数也接近1亿。
互联网本身最核心的职能,是社交平台,在筹款同时,对你的机构、项目进行传播。尤其是随着微信朋友圈以及腾讯开发的“一起捐”项目,最终实现了公益进入移动社交公益时代,出现了更多基于熟人之间的劝募———我不知道这个项目到底好和坏,我知道××捐了,所以我也选择捐了。微信“一起捐”,更多地是让每个人网友都成为我们项目和机构自愿的筹款员。
腾讯公益未来将继续为公益组织提供互联网+的解决方案,同时吸引更多企业加入到捐款平台中。比如说,“微信运动”就是把网友的健康运动和捐赠结合起来的项目,在很短时间内获得很多网友的支持。通过微信运动捐出来的钱,4个月内超过5千万元。
腾讯公益平台8年来的捐赠数据呈现出加速度趋势。腾讯公益平台在2007年6月上线,我们第一个10万元用了半年以上时间,第一个1亿元用了5年时间,第二个1亿元只用了19个月,第3个1亿元用了7个月,第4个1亿元用了3个月。我们的“99公益日”,3天时间有200多万网友捐赠了1.27亿元,这样一种加速度发展实际上与移动支付的加速发展,以及与电子商务的加速发展密切相关。
我们越来越深刻地认识到,互联网+公益就是基于朋友圈、基于社交圈、基于熟人间信任的推荐,让人人参与真正成为可能,这是一个趋势。另外一个很重要的趋势,就是互联网+公益真正让李克强总理提出来的“救急难”成为可能。让普通民众在遭遇意外时,有一个通道能把他向社会呼救的声音通过互联网平台传递出去,成为“救急难”的主要管道。(作者为腾讯公益慈善基金会执行秘书长)
指尖上的公益众筹
乐跃明
如何借助互联网进一步推动传统公益慈善项目? 一方面,要拓展慈善参与面,尤其要针对熟悉互联网的年轻人。另一方面,要拓展慈善领域和平台,将传统慈善募捐和现代移动互联网技术相融合,扩大资金募集和社会宣传。
2015年7月9日,虹口互联网+慈善“i彩虹”公益众筹项目正式启动。分会在“梦立方”众筹网站和众梦柠檬微众筹微信公众服务号开设“虹口i彩虹”专区频道,并与区委宣传部、团区委等部门合作,利用“上海虹口”、“虹口青年微生活”等微信公众平台,全面推广虹口区的慈善项目。在爱心企业,爱心人士和困难对象之间,搭建快速便捷的沟通和互动渠道,目前,已成功上线并完成百户集团救援。团区委在“月明星灿、梦圆虹口———虹口青年文化欢乐周专项演出”中,首次运用互联网+慈善工作平台,开展爱心微公益,现场募集慈善款项。近期,“行走的渴望”云南省文山州假肢安装助残项目以及“千人助学工程”也将在审核后陆续上线。
慈善工作与互联网的结合,扩大了募捐范围,拓展了帮困资源,使募捐对象不再局限于本区内,而是扩展到全市、乃至全国,也加大了募集面和募集速度,还能在筹集善款的同时,更好地宣传慈善理念,吸引更多企业和个人参与慈善事业。(作者为上海市慈善基金会虹口区分会副会长)
社区基金会的本土实践
诸昳
近20年,社区基金会发展很快。全球社区基金会在上世纪70年代确定了4个明显特征:鼓励经常性的非定向捐赠;及时回应随时变化的社区需求;为兴趣不同的捐赠者提供多样的渠道和服务;扮演资源提供者、经纪人、催化剂的角色。
社区基金会的特性有四点:
第一,地域性强。这既是与生俱来的特点,又是它筹款,尤其是向企业、个人筹款时的瓶颈。拿我们洋泾社区基金会来说,覆盖的范围为7.38平方公里,这个土地上面还有1/3没有造房子的,剩下的面积中有不同的物业类型,有城中村,有部队驻区。当我们聚焦在一起时,我们到底要怎么做,是需要探索的。
第二,规模有限。互联网去中心化、去集权化,让更多“草根”有逆袭的机会。社区基金会规模较小,有没有机会慢慢长大最终逆袭? 这个新鲜事物一直在探索当中。
第三,要生财有道,找到更多项目。社区基金会不太能做一次性救助,想尝试做一些救助个案时,可能会发现当事人不愿意被曝光。
第四,要有三头六臂,开展多元化的服务。社区基金会要做老人的服务,也要做孩子的服务。社区基金会一定会面临非常多元、有挑战的工作环境,工作人员要有很好的沟通能力,也要有很好的协调能力。
第五,资源链接。社区基金会就像只“蜘蛛”,织的网里面不仅有捐款人、公益机构,还有帮助对象等。直到今天,类似老人、儿童走失的问题还没有系统性的方案解决,就是因为很多社区的支持系统还没有建构起来。如果社区基金会有机会把这样的系统建立起来,就能成为解决跨界社会问题的新探索。
第六,要扎根大地。外来的趋势、潮流非常多,而社区基金会必须扎根在自己的土地上,才能够解决面临的问题。
中国的社区基金会还处于初创阶段,它的发展需要有更大、更系统性的力量去推动。(作者为洋泾社区公益基金会秘书长)
如何讲好故事
王志云
公益是中国不可缺少的力量,是引导和提供公众自由财富和自由时间的释放渠道。对于公益组织来讲,筹款很重要,但是有很多问题,比如说,大量公益组织筹款意愿大于筹款能力。所以他们希望得到专业的筹款协作,基于这两个背景,联劝就是干这么一件事:联合社群支持公益。
我们探索了5年左右的时间,做一个联合劝募的产品,我们觉得有这么几个要素:
第一个要素,是真的需求。我们现在很多组织确实讲故事讲不好,需求可能都是自己臆想出来的需求。所以,劝募一定要基于一个真实的需求,是需求为导向的。
第二,大故事小感动。现在,那些故事一听就懂、一懂就感动、一感动就捐款的类型,只适用于一个项目。比如说,这个孩子需要200元做手术。但是大量的社会服务类项目是需要讲一个大的故事,需要讲清楚为什么需要用这样的方式、用这样持续的努力去做这样一系列的服务,推动这个人群的改变,其实这个故事架构一定是大的。
小的感动,为什么? 我们考虑的是,不希望这个公益每次做筹款的时候,都是靠那一刹那的感动,因为刹那感动很容易消散,我们希望能够借由这样的公众的公益传播,建立真正的核心拥护群,建立这个核心拥护群一定是基于理性认知,一定对这个公益需求的理解不仅仅停留在感动这个层面上。
第三,人群的集合。在这个过程中,我们不停地跟捐赠人产生互动,这种互动不是线上虚拟的互动,而是线下实体的互动。还有劝募的形式很重要,我们经常说的一句话是,“向传统学习”。看看欧美是怎么样劝募的,那些形式有些并不过时。从国内的现状来看,所有这一切都可以从零开始的,因为对于真正的公众筹款,可以说,这一两年才刚刚开始。
最后,效果一定要好。所谓效果要好,并不意味着马上会从公众中反映出什么好结果,获得什么庞大的好的反馈,而是要一个真实的结果。我们的经验和感受就是,这个项目实施之后,它能带来什么,只要你真实地表达出来,对于捐赠人来讲其实就已经很开心了。所以,不一定要把那个故事说得多么好。如果你真的做到很好,你改变了这个人,他的生活质量到了一个什么样的程度的提高,能够说得很清楚,当然是最好。在我们一年一年累积的过程当中,也许每一年的变化都很微小,但没有关系,只要真实地把它反映出来就可以了。其实,最终打动人心的,还是我们的公益伙伴经常说的一句话:你拿了捐赠人的钱,做出了什么样的改变,这个才是最重要的。(作者为上海联劝公益基金会秘书长)
荧光支教的探路体验
黄露茜
甘肃省教育发展规划处统计,截至2014年底,分布在甘肃75个贫困地区急需提升教学技能的教师已超过18.7万。2015年6月份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 《乡村教师支持计划 (2015-2020)》,把乡村教师队伍建设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全面提升乡村教师的能力素质,加强中小学以及幼儿园音、体、美等薄弱学科的培训。
早在2012年,我们基金会就创立了荧光支教乡村教师培训项目,2014年,荧光支教项目从原有的定西市扩展到甘肃省的58个贫困县。荧光支教项目被评为中国西部最大最系统的乡村教师培训项目,迄今为止,直接培训乡村教师达到了13071名。
荧光支教项目从一开始确立,就整合了四大板块的项目:
“网一起”是我们最早进行互联网+的板块,同时间不同时空的培训特点,让我们可以进行现场互动问答,以及及时的答疑解惑。在甘肃,音、体、美等学科不受重视,荧光支教项目正好弥补这一块的需求。
“拢上行”采用名师讲座+同课异构的方式,通过对同一个主题的研讨交流,大家互相学习,各取所长。
“上海行”是乡村教师最喜欢参加的板块,包括名师讲座、影子跟岗、同课异构、文化考察等,希望通过与上海的教育交流,丰富感性知识,获取直接经验。除此之外,还开展一些互助结对。
“青年志愿者支教项目”,不同于一般的短期支教的项目,是一个支教一学年的项目,要求青年志愿者深入到当地教学过程当中去。
我们在互联网+方面也作了探索与发展。从2012年开始,我们就在勇网一起同步视频培训模式,覆盖甘肃58个贫困县。2013年起,我们开通了微博、微信公众平台。2015年,我们与易班大学平台合作,进一步将互联网+设想予以落实。
(作者为上海华信公益基金会副秘书长兼项目总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