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西摩·赫什在“订阅堆栈”网站发表的文章标题。
3月22日,美国知名记者西摩·赫什发表题为“掩盖”的文章,指责美国情报部门炮制并散布“北溪”天然气管道爆炸事件的虚假报道,以掩盖事实真相。此外,他还表示德国总理朔尔茨自去年秋天以来一直协助华盛顿掩盖“北溪”事件相关信息。
3月27日,联合国安理会将于对俄方提交的呼吁联合国秘书长成立特别委员会调查“北溪”管道破坏事件的决议草案进行表决。不过俄外长拉夫罗夫表示,俄方对事件的调查透明度不抱期待,因为美国“心中有鬼”,一直试图阻止联合国调查。
22日,赫什在“订阅堆栈”网站个人主页再次发文,他援引消息人士的话称,今年3月,德国总理朔尔茨低调访问了美国,在美活动期间,德美领导人只参加了两次公开活动,更多时候是长时间的“一对一”会谈,没有官方声明,也没有记者会。赫什称,会谈涉及“披露天然气管道爆炸的相关问题”。“目前没有答案的问题是,朔尔茨事先是否知道对‘北溪’的破坏行动,但可以肯定的是,他以某种方式参与了美国事后隐瞒信息的过程。”
关于具体操作,赫什在文章中称,在德美领导人会晤后,两国情报部门展开合作,为双方媒体提供“北溪”事件的替代版本,即诋毁赫什最初披露的信息,取而代之的是美、德媒体本月初集中发布的有关“六人亲乌团体潜水破坏管道”的新版本。
▲ 本月3日,德国总理朔尔茨(左)访美,与美国总统拜登会晤。
2月8日,赫什发表了一份题为《美国如何摧毁“北溪”天然气管道》的调查报告,直指美国政府策划炸毁了“北溪”三条管线。在文中,赫什详细地描述了拜登政府如何提议、策划、反复辩论,并几经延宕之后,最终选择在2022年北约“波罗的海行动-2022”军演期间,雇人潜入“北溪”管道附近安放遥控爆炸装置,并于3个月后摧毁管道的全过程。
然而赫什的文章发表之后,并未引起西方、特别是美国主流媒体的报道。直到一个月之后,西方媒体集中抛出“北溪”爆炸“新说”,而这个时间,正值朔尔茨访美后几天。3月7日,先是《纽约时报》援引美国政府官员的话报道称,根据所谓美方情报,一个亲乌克兰团体制造了“北溪”爆炸事件。但报道援引的官员未提供情报来源等更多信息。按其说法,该亲乌团体反对俄罗斯总统普京,成员最有可能是乌克兰或俄罗斯公民、或持有乌俄双重国籍,但不是美英公民。炸毁管道的爆炸物最有可能由几名“潜水老手”安装,他们没有军方或情报界背景,但不排除曾接受官方专业训练的可能性。英国《泰晤士报》8日继而报道称,西方情报机构圈里已经流传了数月相关情报,是一家位于乌克兰的私人企业参与了爆炸事件,但该企业的名字至今“保密”,以避免乌克兰和德国之间可能出现“公开争吵”。
接着,德国媒体又援引德联邦检察官办公室的通报称,德方调查人员今年1月18日至20日搜查了一艘船只,怀疑这艘船可能被用于运输“北溪”管道爆炸所用“爆炸装置”。德媒称,可疑船只上共有六人,分别是一名船长、两名潜水员、两名潜水助理,以及一名女医生。他们去年9月6日离开德国罗斯托克港,7日在丹麦附近海域被发现,即“北溪”管道爆炸事发现场附近。德国检方说,调查人员仍在尝试确定嫌疑人的身份和动机,但未得出确切结论。
在西方媒体的强烈攻势下,“北溪”事件的“真相”被叙述成一个“六人亲乌团体出于反俄情绪,组织破坏管道”的新版本。在报道中,西媒均称“援引消息人士信源”,而美、德等官方部门均表示对报道“不确定、正在调查”。
赫什批评称,美国记者受到了白宫官员的摆布,所以他们先是选择性“失声”,后又选择性“发声”。22日,赫什新文发出后,美国有线电视新闻网、哥伦比亚广播公司、美国广播公司和《纽约时报》等美国主流媒体再次集体选择了无视。
在月初西方提出“新说”之后,俄罗斯总统新闻秘书佩斯科夫就曾回应说,这些报道是在“协同释放假消息”,企图把公众视线从真正的袭击元凶身上转移开,他再次呼吁联合国与所有“北溪”项目参与国共同展开“公开、透明”的紧急调查。
俄罗斯常驻联合国代表团代表透露称,联合国安理会将于3月27日对俄方提交的呼吁联合国秘书长成立特别委员会调查“北溪”事件的决议草案进行表决。但是俄方对结果不抱期待。俄外长拉夫罗夫23日表示,美国试图阻挠由联合国调查“北溪”事件,因为美方“心里有鬼”。他说,俄方提出由联合国调查“北溪”爆炸让美方“非常紧张”,他们试图拉拢一些国家共同阻止俄方提交的决议草案获得通过,而且不排除美方能够拉到足够票数,但“他们那样做将证明,他们企图掩盖一些事情”。
作者:刘畅
编辑:沈钦韩
责任编辑:宋琤
图片:订阅堆栈
*文汇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