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8日,在华盛顿白宫拍摄的照片显示,特朗普的推特账号被封禁。 | 新华社发
美国总统权力交接仪式即将举行。四年来一直以“推特治国”的特朗普,自社交媒体账号被强行关闭以后,终于闭嘴安静了。虽然外界对推特此举不乏叫好之声,但出人意外的是,素来对特朗普没有好感的德国总理默克尔、法国财政部长勒梅尔等欧洲领导人却坚持认为社交平台没有权力“封杀”个人账号。西方国家标榜的所谓“言论自由”权利又一次成为激烈讨论的焦点。
默克尔自始至终也没有从政治立场上支持特朗普,毕竟拜登上台对于希望修复美欧双边关系的欧洲而言是一个利好消息。综观这位德国总理的言论可以看出,她支持的立场是,社交媒体作为一个商业运作平台,没有权利禁止特朗普发言的“自由”。她明确表态应该由相关国家权力部门而非私营企业来制定言论的管理规则。
回顾近几年来的相关事件,所谓的“言论自由”已经导致了西方社会生活极大的治理危机。2015年,在法国《查理周刊》事件中,因为该杂志嘲讽伊斯兰宗教领袖遭到了极端分子血洗。就在几个月前,一位法国教师同样因为在课堂上展示涉及宗教的漫画,在回家的路上被一名信教学生“斩首”。然而,德法领导人只是以捍卫“西方世俗文明言论自由”的名义对这一系列极端报复行为予以谴责,却从不鼓励民众反思这一现代世俗社会权利的边界与底线。
问题在于,所谓的绝对的“言论自由”在西方社会存在吗?如果真的有西方政客所标榜的所谓“言论自由”,为什么恐怖的麦卡锡主义会在20世纪50年代初在美国疯狂蔓延?如果有所谓的“言论自由”,为什么在去年暴徒乱港事件中,西方社交媒体尽数删除了大量揭露暴徒扰乱香港地区社会秩序、危害百姓生命的新闻信息和新闻图片?
而默克尔等欧洲领导人维护特朗普所谓“言论自由”的有关表态显然也充满着欺骗性,在这一问题上,西方国家从来都是双重标准。试想一下,如果西方社交媒体在其平台上删除有关赞扬中国社会治理经验或中国经济发展成就的文章或言论,显然不会有“默克尔”们挺身而出指责这些媒体威胁到了“言论自由”。
事实上,所谓的“言论自由”是以美国为典型代表的西方社会设置的一种意识形态的话语陷阱,是其维护资本文化意识形态、缓和社会对抗情绪的方式而已。在对外关系中,美国更是把“言论自由”作为干涉他国内政、谋求本国政治利益的手段。以所谓缺乏“言论自由”为借口攻击其他国家的人权问题从而谋求自身的政治经济利益,是美国及其盟友惯用的伎俩。如果说国会骚乱让世界重新认识了西方所谓“民主”,那么“总统封号”则让世界重新认识了西方的所谓“言论自由”。
▲1月6日,在华盛顿,人们在国会大厦内躲避示威者。 | 新华社发
这次由特朗普社交账户禁令引发的关于“言论自由”争议的本质是特朗普的支持者和反对者之间的政治对抗。在日益撕裂的美国社会,支持与反对特朗普执政的美国利益群体具有根本对立的政治诉求,他们自然在特朗普的“言论自由”是否受到限制这一问题上持截然不同的政治立场。唯利是图的互联网巨头为了讨好拥有生杀大权的候任政府,事先连个招呼都没有就把总统的个人账户封禁了,可以看作现实利益诉求支配下的政治斗争彻底撕破了所谓民主机制下“言论自由”的面纱。那些曾经看似“神圣不可侵犯”的权利被赤裸裸的现实利益轻而易举地抛弃了。
除了意识形态和政治利益的深层原因之外,欧洲领导人对社交媒体“封杀”特朗普的决定表示反对,也有出于对更为重要的欧洲未来经济利益的考量。数字经济已经日益成为未来社会的重要经济组成,对科技巨头的管理和监管关乎欧盟根本经济利益,也触及欧盟未来的数字信息安全。与美国缺乏对科技公司的全面监管相比,欧洲对监管科技巨头采取了截然不同的立场。美国消费者新闻与商业频道(CNBC)的一篇报道认为,欧盟在这个问题上是最“激进”的地区。去年12月,欧盟出台了《数字市场法》和《数字服务法》,旨在对科技巨头在多个领域的行为实施更严格的控制。欧洲国家希望加强对像谷歌和推特等大型科技公司的管理。因此,欧洲领导人的表态表明,欧盟既不会容忍,也不会允许这些大公司在欧洲拥有不受限制的权力。
综上所述可见,默克尔等人主动力挺特朗普的“说话自由”,实是项庄舞剑意在沛公。
作者:高健(作者系上海外国语大学英国研究中心主任)
编辑:沈钦韩
责任编辑:宋琤
*文汇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