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起艺术展览,观众们想到的多是办在专门的展览场馆中“隔岸远观”的艺术呈现形式。近日,一场将艺术品安置在住宅中与日常器物一起呈现的沉浸式展览,为沪上观众带来耳目一新的观展新体验。
文艺清静的安福路上,一栋公寓楼的一楼变身为实验性展览空间,“宅生记”艺术展正在此间举行。
来自中央美院、上海油雕院、华东师大和上海大学上海美术学院24位艺术家的30多件作品,在寻常生活的角角落落,不经意间给观众带来意想不到的惊喜。
步入公寓,走过起居室,地面上水磨石的“地砖”看上去有些不寻常。原来,这是艺术家庞海龙的作品《隐力》,牛骨与水泥嵌合打磨而成,点点兽骨宛若漫天星斗。
在小花园落座,捧起一杯香茗,出人意料的,这竟然也是一件作品:《何月凤的红茶》。当代艺术家王光乐生于福建松溪,他的家乡有一个封闭了5年的茶园,只产出不投入,任其生长。疫情期间,王光乐将采摘的古树茶业烘焙鞣制成茶,送来参展,与参观者一同分享“自然的馈赠”。
谈起这次“展览”的缘起,策展人庞海龙和寓所主人上海大学上海美术学院版画系老师罗尔奇不约而同提到了疫情。
年初,受新冠疫情影响,许多展览展示活动陷于停滞,只能“居家抗疫”的创作者们面对闭门独处的窘境不免心焦:特殊时刻艺术家不能缺席,能不能结合自身的专业领域,在力所能及的层面做点什么,松弛民众因为防控疫情而持续紧绷的神经?
这一朴素的想法很快得到响应,成为艺术家们聚在一起的源动力。
家是避风港,人在家里的状态是最自由放松的。何不把观众请到家中来做客,让他们在闲适的状态下欣赏艺术作品?随着一次次的脑力激荡,这个名为“宅生记”的展览逐步成型。
30多件作品被巧妙融合进寓所的角角落落,与罗老师一家人的日常生活融为一体:厨房里,石雕的面包安放在竹制案板上,仿佛随时准备切开与友人共享;阳台一侧,宣纸制作的遮阳帘上有着特殊的印迹,这是艺术家对逝去青春的缅怀;咖啡杯、矿泉水瓶、可乐瓶、绿化植物,生活中寻常可见的物事被细心雕琢替换,用艺术品来还原生活本真的状态。
此次展览自10月初开展以来已经吸引不少观众慕名前来探访,有兴趣的观众可提前预约,享受一次独特的观展体验。
作者:叶辰亮
编辑:王柏玲
责任编辑:刘栋
*文汇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