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17日下午,由上海社会科学界联合会、上海振兴江西促进会等单位共同主办的“丁福仁瓷艺文化传承创新”研讨会在沪举行。
景德镇传统彩瓷雕塑艺术从其形成到发展,历经一千多年,以其独特的装饰风格和艺术特色成为我国陶瓷雕塑史上一颗璀璨夺目的明珠。在其产生的过程中,将雕塑造型与陶瓷彩绘装饰相结合,形成了景德镇独有的艺术语言。艺术与时代紧密相连,如何在不断变迁的时代中传承好传统技艺,如何赋予传统鲜活的时代语言,如何让陶瓷艺术作品观照我们的社会与生活?都是当下值得深入思考的问题。
“随着人们审美观念的变化,传统的瓷雕技艺面临着断代的危险,如果传统技艺失传了,没有了根基,将来要‘捡起来’很难。景德镇雕塑主要特点就是重彩绘,失去了彩绘技艺就没有了景德镇的特色。”中国一百帝王彩绘瓷雕主创者刘德明认为,保护并传承好传统瓷雕技艺迫在眉睫。
据了解,丁福仁痴迷陶瓷始于江西,1969年,丁福仁从上海财经学院(上海财经大学前身)毕业后被分配到赣南工作,就此与江西结缘26年。因为这段经历,他对于江西人民一直怀有特殊的感情,对于陶瓷艺术更是情有独钟。2018年10月16日,丁福仁在第二届“江西中华文化人物”颁授典礼上发表获奖感言时,第一句话就是:“没有江西,就没有丁福仁的今天。”1995年,他辞去江西省人民政府驻上海办事处主任的职务,下海经商,与陶瓷为伴。多年来,他潜心资助景德镇陶瓷艺术家和景德镇陶瓷艺术,举办了第六届全国陶瓷艺术设计创新展、景德镇陶瓷上海艺术中心、上海福仁陶瓷艺术馆,曾被景德镇市人民政府授予“荣誉市民”的称号。
追梦之旅不平坦,经济最困难时,他负债累累。为了延续梦想,不得不倾其所有,抵押、变卖房产。不少人叫他“疯子”,说他傻,劝他早点放弃。但他认准一件事,就要千方百计地把它完成。他与景德镇书法家、陶瓷高级工艺美术师邱细乐都有一个以陶瓷为载体,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弘扬中华书法艺术的梦想。两人因此一拍即合,花了20多年,联手把西晋到清朝包括陆机、王羲之、欧阳询、颜真卿在内的89位书法家,160幅真迹“搬”到了260块瓷板上,平铺开来足足有两个篮球场大小,洋洋大观,蔚蔚成林。
这片中国历代书法墨宝“瓷林”近乎真迹般重现了历代名家书法真迹,经过临摹、仿真、高温(三、四次烤花)烧制等特殊工艺,每一幅作品遒劲的笔力、宣纸的质感,甚至墨光鉴影、水迹尘痕都纤毫毕现,令人真以为是把博物馆里的国宝请了出来。但凡参观的人,都会异口同声发出这样的感叹:“太震撼了,真可谓‘西安有碑林,上海有瓷林’。”
说起这片“瓷林”,还不得不提到一个人,那就是已故的辽宁博物馆名誉馆长杨仁恺。
89位著名书法家的160幅真迹目录都是杨仁恺老先生亲自修改和书写的。更重要的是,临摹的真迹影印本都由他选定,寄给邱细乐作临摹范本。在89岁高龄时,杨仁恺还两次主持“历代书法墨宝瓷林”鉴定会,并当场为“瓷林”题字。在鉴定会的新闻发布会上,杨老动情地说:“几百年后,历代书法真迹风化,书法墨宝瓷林就成了替代品,称其为‘中华第一林’也不为过。”
研讨会后丁福仁接受采访时告诉记者:10年前他前往自己的母校——上海市嘉定第二中学,把自己创意、投资,28位江西景德镇高级工艺美术师耗时3年创作完成的,从尧、舜、禹到末代皇帝溥仪,共100个中国历代帝王陶瓷立体雕像,一位美国商人获悉愿出价200万元人民币求购,遭到丁福仁婉拒。只送,不卖。老丁决定无偿捐给母校嘉定二中,但提出两个要求:第一,学校要建立一个中国历史发展馆,用来展出这些陶瓷雕像,向学生普及历史知识;第二,每年必须公开展出150天以上,如果长期放在仓库,不如不捐。如今,这些配有详细介绍的帝王雕像成为了学生们珍贵的历史“课本”,将中华民族历朝历代的兴衰变迁直观的展现在孩子们眼前。
“一直以来,我都有一个梦:把中华五千年的悠久历史、优秀文化以陶瓷为载体,用艺术的形式展现给世人。”为此,丁福仁花了20多年,将一个个梦境照进现实。中国百帝王彩绘瓷雕像、上海“瓷林”、瓷画唐诗三百首、瓷画宋词一百首、仿大清“同治皇帝大婚瓷器餐具”等,这些陶瓷艺术作品都成为了他逐梦路上一个又一个坐标。其实,丁福仁痴迷的不仅仅是陶瓷本身,而是以陶瓷为载体传承中国历史文化。几十年过去了,他依然乐此不疲。丁福仁透露,他在研讨会上表示:未来他还要完成瓷画宋词100首、瓷画元曲100首、将500罗汉雕刻在瓷板上,让传统再绽光彩。
作者:赵立荣
编辑:王梓含
责任编辑:王柏玲
*文汇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