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象之手·传承不息”苗绣艺术展日前在沪举行。众所周知,苗绣是一门历史悠久的传统手工艺;但对于苗族女性来说,苗绣不仅仅是一门技艺,更对她们的人生历程具有深刻的意义。苗族的女孩们从五六岁开始在母亲或姐姐的指导下学习绣花、织布、染布等技术,十三四岁便开始为自己准备婚嫁的服饰了。在本次展览中,大家将看到苗族女性从童年到老年穿着的服装、配饰,以绣娘的视角去欣赏她们用一针一线创造出来的艺术品。
在位于淮海中路上的爱马仕之家艺术展厅内,服饰、绣片、配饰、刺绣工具等精品一一呈现。同时,艺术家跨界合作苗绣传承人所创作的雕塑、纪录片等多种艺术形式也向观众们展示了传统艺术表现的多种可能。
中央展台上,展出了苗族小朋友的服饰,包括节日穿着的套装、马甲、帽子、鞋子,以及妈妈们用来背小孩的背带。儿童服饰上的刺绣纹样,有的饱含吉祥寓意,比如这件五彩的圆领对襟马甲;有的充满童趣,比如这两件刺绣外套上的小人。在隆重的场合与节日上,小朋友也会穿着盛装,比如这身套装,包括上衣和百褶裙,裙下摆有锦缎装饰,帽子上也有银饰。
苗族童帽具有非常美好的寓意。位于高原和山川之间的苗寨往往气候恶劣,但苗族人为孩子戴帽子的目的,不仅仅是为了防暑、避寒,他们还相信绣有这些传统吉祥纹样的帽子,能够保佑孩子健康成长,也寄托了母亲对孩子美好的祝愿。
苗族的儿童背带也被赋予了很多的精神寄托,可以说,它们的精神价值远远高于实用功能。这些背带上的刺绣往往非常精美,绣满了苗族历史传说中的蝴蝶、龙、枫香树等吉祥图案,以祈祷孩子健康、幸福地成长。
锡绣做为高山苗寨苗绣中的一种独特绣法也传承至今,在世界工艺美术中都是绝无仅有的。在本次艺术展上展出的一套锡绣服饰让观众们眼前一亮。这件由于锡与银子的颜色相似,并且不易被氧化,锡绣制品的光泽度好,所以深受当地苗族人民的喜爱。苗绣艺人们将刺绣时用细条的锡箔按照几何纹样排列,并用丝线钉绣在黑色布料上,形成黑底银花闪亮的奇特效果,在阳光下与银饰相辉映,更是熠熠生辉。这件上衣的背面便装饰有大面积的锡绣。
展柜区内单独陈列了一组手工绣片,绣娘们通常先制作出这些精美的绣片,再用来装饰在衣袖或者其他部位上。这里也展出用于刺绣底样的剪纸,苗族剪纸俗称“花纸”、“剪花”、“绣花纸”,图样涉及苗族神话传说,比如说关于龙的传说,以及自然界中的花、鸟、虫、鱼、动物形象。在剪纸上,绣娘会运用自己的创造力,采用不同的绣法和颜色搭配,绣出最终的图案。在非遗传承人的介绍下,刺绣过程中会用到的工具,比如辫线用的椅子、织布用的梭子和定幅筘、用来称银子重量的小称等等也成为了本次展览的亮点之一。步入C岛展区,一件做工精美的的百鸟绣衣映入眼帘,这是由中国宋庆龄基金会女性幸福基金“苗绣村寨扶持项目”于 2013 年请绣娘根据古老百鸟衣的原比例制作,于 2014 年完成。从蚕丝布的制作,到植物天然染色、刺绣这些工艺,完全遵循传承下来的古老技艺。此外,展览还展出了苗族女性的围腰、儿童背带上的绣片、盛装穿着的花带裙,以及打纬刀、锤亮布的锤子、牛骨做的挑花针等工具,呈现了苗族女性在生命历程中与刺绣相关的台前幕后。
在当代艺术展区 ,艺术家蒋熙以莫比乌斯环的概念为灵感,将苗族妇女手工织成的棉布、刺绣与牛皮融合,以探讨中国古老工艺在今天突破边际、经典传承的无限可能。
随着观展路线走到最后一程,观众们可以走进一个由蓝色布帘围城的空间内,坐在苗族人的小板凳上,观看纪录片《鼓藏节》。这些珍贵的影像资料,记录了贵州功台村鼓藏节的仪式和民俗风情,以及苗族刺绣、蜡染等民间工艺的文化风情。
据悉,宋庆龄基金会女性幸福基金和爱马仕中国多年来参与支持“苗绣村寨扶持项目”。这一项目旨在改善黔东南自治州少数民族妇女的生活面貌,使少数民族传统手工技艺在传承中得以保留并持续发扬。事实证明,在苗绣的传承与实践中,苗族女性成为外界了解这一珍贵传统技艺的入口,筑起民族文化与世界交流的桥梁。在全球化时代,她们是文化多样性的守护人。
作者:袁婧
编辑:王梓含
责任编辑:刘栋
*文汇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