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海中的华山太华索道。 侯怀礼摄
五岳之一华山,是中华文明的发祥地。因其海拔高、山势陡峭,历来有“天下第一险”之称。
20多年来,我先后50多次上华山拍摄、采访。记得第一次上华山是1993年7月,那时没有索道,全程步行。夜间12时上山,5个多小时后才到达东峰,累得腰酸腿疼,记忆深刻。
1996年4月,一条长1550米、通往华山北峰的空中索道启用,结束了“自古华山一条道”的历史。乘坐索道,只需五六分钟便可由山脚直达北峰。
北峰索道的开通大大方便了游客,但从北峰到东峰、南峰、西峰,还需要两三个小时。2013年4月,全长4211米的华山西峰太华索道投入运营,一天轻松游览华山景区成为现实。
▲检修人员在进行承载索调试。
太华索道是迄今为止世界上第一条采取崖壁开凿硐室站房、设中间站的单线循环脱挂式索道,以直上直下的“W”起伏式走向,沿途跨越四道深谷、三座山峰,最高落差达894米,其悬空之势如天空之梯。坐在近乎全透明的索道吊厢之中,以飞鸟姿态俯瞰华山绝壁天险,这条华山“天路”给游客带来了惊险独特的体验。
▲维修人员在进行支架横担检测。
为确保运营安全,20多名索道巡检员昼夜守护这条线路。在华山景区,索道巡检员是起得最早的人,也是结束工作最晚的人。烈日炎炎下,有他们忙碌的身影;风雨交加中,有他们执着的眼神;冰天雪地里,有他们坚实的脚印……为了守护游客的安全,他们不畏艰辛、不知疲惫。
▲检修人员在进行支架横担检测。
每年旅游淡季,索道都要进行一次全面检修,主要项目包括钢丝绳的编结、支架平台安装、螺栓坚固、传动系统改造等。今年索道年度“体检”被安排在11月25日至12月15日。在此期间,我连续三天跟拍索道巡检员,更加深了对他们的敬意。
▲检修人员在进行索道托索轮检测。
太华索道共有支架28个,客运吊厢86个。一年一度的索道“体检”工作大都处于架设在崇山峻岭之间的支架线路上,最高一处支架足有65米,周围是崇山峻岭、脚下是万丈深渊,检修人员不仅要克服技术上的难度,更要克服高山高寒的恶劣环境,不放过每一个安全细节。
▲检修人员对索道支架及钢丝绳进行检测。
最初,我是想借助无人机遥控拍摄巡检员临空检修的场景,结果却与预想的完全不同。那天,我操控的无人机刚飞至几十米高时,就有多只老鹰从四面飞来,将无人机团团包围。我只好上下左右避让,将无人机快速升高才摆脱老鹰的围攻。可当无人机距离起飞位置1400米后,镜头里还只能看到巡检员们很小的身影。此时气温已降至零下5摄氏度,遥控器上的电量显示只剩下51%,我心中不免有些担心,于是迅速调整拍摄角度,匆匆按下几次快门,便让无人机快速返回。
▲检修人员在进行走台焊接。
▲检修人员在进行走台螺栓紧固。
第二天,我在管理方人员陪同下坐进巡检员前方的一个吊厢里,以便与巡检员同前进、同停留。虽然我没有恐高症,但吊厢悬在几十米高空一个多小时,大风吹过会不停揺晃,还是难免心生胆怯,以至于一开始我隔着吊厢玻璃拍摄的照片都是虚的。在陪同人员帮助下,打开吊厢上方的侧窗,再由他们抱着我的腰部,我才得以悬空透过窗户拍下巡检员在高空支架上作业的镜头。
▲检修人员在检查吊厢门开关。
▲索道设备引进法国波马公司全程数字化控制系统。图为来自法国的技术人员在测试制动系统。
▲检修人员在调试道岔定位。
三天的拍摄是短暂的,但我已被巡检员“艺高胆大”的敬业精神深深折服。当我们乘坐在舒适的索道吊厢里,饱览壮美的山岳风光之时,不要忘记这些“天路”守护者的辛勤付出。
▲版面刊登于文汇报2019年12月25日第4版“镜头纪实”。
作者:陶明
编辑:王柏玲
责任编辑:刘栋
*文汇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