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锦江乐园夜市已开办多年,游客足不出沪就可品尝各地美食,品味独特的夜市文化。 本报记者 袁婧摄
夜幕降临,暑热渐渐散去,在习习凉风吹拂下,紧绷了一天的神经放松下来,上班族陆续走出办公楼,融入夜色,开启另一场精彩。
▲入夜,滨江沿线成为市民、游客纳凉散步的好去处。 本报记者 袁婧摄
喜欢热闹的,会约上三五好友,或去酒吧浅酌一杯,或去夜排档来串烧烤,中西结合,丰俭由人。喜欢安静的,可以去书店或图书馆静心阅读,邂逅一段美文,展开一段遐想;也可独自漫步滨江,细细品味这座城市的浪漫和精致。
▲夏日的夜晚,篮球架下总少不了年轻人挥汗如雨的身影。 本报记者 赵立荣 摄
上海素有“不夜城”的美誉,夏天的夜晚更是充满了各种惊喜和期待。“夜间经济”正成为这个夏天最热的名词。
▲露天电影曾是上海市民消夏的传统节目,如今重新回归,受到都市年轻人欢迎。 本报记者 袁婧摄
“夜间经济”的繁荣程度是一座城市经济开放度、活跃度的重要标志,而对于生活在都市中的人们来说,更直观的感受是,闲暇时间有了多元选择。
▲主打豆浆油条的小店,夜间生意相比白天毫不逊色。 本报记者 袁婧摄
上海市商务委等九部门今年联合出台《关于上海推动夜间经济发展的指导意见》,围绕打造“国际范”“上海味”“时尚潮”夜生活集聚区的目标,鼓励业态多元化发展,提升精细化管理水平,推动“晚7时至次日6时”夜间经济繁荣发展。
▲新天地湖滨路部分路段试水分时段步行街运营,融合多元市集资源,打造特色活力街区。 本报记者 叶辰亮摄
▲浦东滨江“艺岸廊桥”引入多家文创快闪店,融艺术、设计、休闲、娱乐为一体,夜间客流络绎不绝。 本报记者 袁婧摄
在政策扶持下,今年夏天上海的夜生活内容更丰富,形式更多样。一些商家延长营业时间,引入有创意、受欢迎的活动项目;特色小店开展“外摆位”试点,在店铺外设置露天座位,营造更为悠闲的夜间消费环境;部分相对成熟的商业街区更注重消费者体验,升级和延伸商圈功能;“夜间区长”“夜生活首席执行官”等新举措的推行,则通过协调各方资源,着力打造一批地标性夜生活集聚区,更好地促进夜间经济的发展……
▲上海博物馆开设夜场,观众络绎不绝。 本报记者 叶辰亮摄
上海的夜生活不仅有色香味俱全的“烟火气”,更有中西交融的“文艺范”,文化场馆纷纷搭上“夜间经济”的快车,24小时影院、博物馆夜游、不打烊书店、沉浸式话剧等夜间文化艺术项目陆续推出,给都市人提供了丰富的“文化夜宵”,也给这座城市增添了多彩的文化底色。
▲上海市历史博物馆推出夜场,并不是简单的延长开门时间,而是专门设计了一系列参观、体验活动,给参观者带来耳目一新的感觉。 本报记者 叶辰亮摄
▲24小时开放的城市书房为都市夜生活增添了一抹书香。 本报记者 赵立荣 摄
规范有序发展“夜经济”,开拓“夜空间”,打造“夜文化”,上海的夜间实体经济将成为又一张靓丽的城市名片。
▲版面刊登于文汇报2019年9月21日第7版“镜头纪实”。
作者:袁婧 赵立荣 叶辰亮
编辑:王柏玲
责任编辑:刘栋
*文汇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