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花70多万元盖了新楼房的岩温尖,回想起20年前“刀耕火种”的穷苦生活,恍若隔世。他家生活的巨变,得益于一片神奇的树叶——茶。
“我们布朗族离不开茶。”他说,凡是布朗族人居住过的寨子,周围山上都种了茶树。茶叶在布朗族的生活中随处可见,祭祀活动要献茶,客人来了要泡茶,劳作累了喝茶解乏,年轻人娶亲需以茶叶作为彩礼。
布朗族是我国西南边陲的古老民族。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显示,布朗族全国总人口约12万人,主要分布在云南西双版纳、临沧等州市。其分布区域有众多的千年古茶林和野生茶树,佐证布朗族是最早种茶的民族之一。
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勐海县布朗山布朗族乡,是全国唯一的布朗族乡。全乡2万余人中,有1.4万余人是布朗族。岩温尖家所在的布朗山乡老曼峨寨,是布朗山最古老的布朗族寨子,建寨已有1380年历史。
在老曼峨寨周围,漫山遍野都是茶树,树龄小的一二十年,老的三四百年。村民把茶叶分为古树茶和混采茶,前者采自树龄百年以上的古树,全寨有一万多亩;后者是从百年以内的大小茶树混采,全寨有两万多亩。
贫穷落后的时代,布朗族人民用采制的茶叶去坝区换取粮食、盐巴和铁器等生活必需品。虽然种茶延续千年,但在漫长的历史中,茶叶除了满足生活需要,并未给布朗族人民带来更多财富。
转机在2003年到来。从那时起,普洱茶价格不断上涨。特别是2007年以来,“古树茶”概念受到市场追捧,价格狂飙突进。岩温尖介绍,原来寨子里的古树茶鲜叶一公斤才几元钱,慢慢涨到几十元钱,2007年首次涨到100元以上,2009年超过200元,今年到了500元以上。
他家有50亩古树茶、70亩混采茶,今年春茶卖了四五十万元,夏季的雨水茶、秋季的谷花茶预计还有二三十万元收入。看到茶叶红火,他远嫁湖南、山东的两个女儿也带着女婿回到娘家,一起来采茶制茶。
随着茶价暴涨,老曼峨的新楼房雨后春笋般涌现。摩托车、皮卡车也成了每家每户标配。寨子外围盖起了多个茶叶初制所,许多外地人来到寨子里打工,帮忙采茶制茶。还有人嗅到商机,上门来卖冰箱、空调等电器。
古茶树成了香饽饽,保护面临新问题。老曼峨寨副组长岩干温介绍,在政府指导下,村民采取了一些保护古茶树的措施,比如科学采摘、修枝管护、不打农药,在茶园加种香樟等树种,以改善茶园生态系统和茶叶口感。
布朗山茶叶多,但分布不均衡。结良村腊赶组就是茶叶偏少的,古树茶几乎没有,老百姓种茶、采茶、炒茶的技术水平也偏低,因而成了布朗山乡最贫困的布朗族寨子。全寨61户,有41户是贫困户。
脱贫攻坚中,当地政府还是做起了“茶”文章。农业部门派出技术员,为村民提供免费技术培训,包括采茶、炒茶、揉茶、晒茶、修枝管护、防治病虫害等内容。政府还协调联系茶企,解决村民茶叶销路问题。
“前几年,干毛茶最多只能卖到每公斤五六十元,这几年,价格已经涨到每公斤170多元。”村民玉用叫说,茶价上涨的主要原因是茶叶品质提高了。
随着茶叶收入增长,腊赶组的面貌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一栋栋新楼房盖了起来。截至2017年底,腊赶组实现全部村民脱贫。
“茶叶是布朗山乡最重要的产业,贡献了农民收入的90%以上。”布朗山乡乡长岩尼兴说。精准扶贫以来,布朗山乡贫困人口已从1013户4387人下降到24户86人,贫困发生率下降到0.42%,最后一批将在今年脱贫。
他感慨地说:“布朗山群众一件衣服四季穿、一床被子全家盖、一碗野菜吃三顿的日子,一去不复返了。”
作者:新华社记者/伍晓阳、杨静 文/秦晴 胡超 摄
编辑:王梓含
责任编辑:刘栋
*文汇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