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世界“生物大本营”美誉的德曼迪,位于人迹罕至的缅北热带雨林,长期来一直是各国科学家渴望探寻深藏其中的自然界奥秘。今天(12日)由中缅两国联合组成的科学考察队,结束了为期一个多月的科考探险活动。
初步发现:德曼迪野生生物庇护地的植物种类超过之前由学界估计的两三倍,其中含疑似新物种十余个。同时,还发现若干种珍奇鸟类和濒危兽类的活动痕迹。据科考队长权锐昌研究员介绍,此次中缅联合考察进一步证实了该庇护地在生物多样性保护方面的价值,是一条连接周边诸多保护地的关键走廊。
德曼迪气候干热,尤其是今年5月气候异常,当地出现超过40摄氏度的高温。
来自中科院植物所朱相云、张树仁研究员,中科院华南植物园邓云飞研究员、中科院上海辰山植物园邓敏,以及中科院昆明动物所、西双版纳热带植物园的年轻科学家谭运洪、秦涛、杨斌、丁洪波、曾晓东、李仁等组成的中方成员分成动物组、植物组两路人马,白天在森林里披荆斩棘一路探寻采集,晚间挑灯还要梳理各种植物标本。
经过近一个月的野外考察和后期资料整理发现,德曼迪野生生物庇护地的植物估计有1500至2000种,而之前的记录不到500种。值得注意的是,发现隶属于兰科、壳斗科、茜草科、菊科、樟科和番荔枝科等在内的疑似新种10余个。这说明该地在植物多样性方面具有巨大的挖掘潜力。
在动物方面,每天破晓时分,科考队营地周边就有4至5群长臂猿集群吼叫,这说明当地森林生态系统发育良好。在一处河滩,陆续发现黑熊、亚洲象、灵长类、偶蹄类、两栖爬行类活动的痕迹。更远处隐约传来竹木劈啪作响的声音,那是亚洲象在取食。河边高大的榕树上结满了果实,引来冠斑犀鸟的光顾。更远的树上,猕猴不时试探着往下迁移到河边。蛇雕独自站立在树干上,与其他同伴以鸣叫声互答。
为进一步查探当地的动物多样性面貌,权锐昌研究员还指导缅方年轻科学家布设了红外相机阵列,待后续获得影像再作深入研判。
据悉,德曼迪野生生物庇护地建立于1974年,面积约2150 平方公里。它一头连接印度东北部的自然保护地群,另一头连接缅甸胡冈谷地野生生物庇护地,起着生物迁徙走廊的关键作用,在缅甸国家野生虎种群恢复战略行动计划中占据重要地位。同时,该庇护地还是亚洲最大的牛科动物——印度野牛的分布区之一,多年前还是目前极度濒危的苏门答腊犀牛的家园之一。
图片:科考队提供
作者:先义杰
编辑:谢震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