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号线虹口足球场1号口毗邻鲁迅公园的“中日樱花园”,每年春天,170棵染井吉野樱花树相继绽放,粉白花海引来观者如潮,被市民誉为“最美地铁口”。
城市之美,不仅在于地上建筑,也在于地下空间。地下空间,与城市发展相伴而生,尤其是随着地铁建设速度的加快,越来越多地下空间成为人们工作生活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11号线迪士尼站站厅设计在吸取迪士尼元素的同时充分融入中国本土元素,大型米奇、米妮雕塑设计灵感源自中国传统剪纸艺术。
地铁是现代城市的活力动脉,也是承载城市精神与文化的重要空间。如今,轨道交通在城市交通网络中的作用日益突出,其占用的地下空间也成为人口密度最大、流动性最强、利用率最高的公共空间。
▲10号线同济大学站站厅设计充分融入建筑美学,巧妙的天窗设计把阳光从同济校园直接引入车站。站厅一角陈列着画家汪观清作品《梦里徽州》。
犹记得上世纪90年代上海地铁开通初期,其站厅设计大多雷同,若没有站名牌匾的提示,仿佛进入的是相同的平行空间。近年来,随着地铁线路不断增多,站厅风格变得丰富起来,不少车站设计开始注重站点与其周边地理环境、区域文化的协调,着力打造“一站一景”的地铁文化。
▲12号线陕西南路站地处淮海中路商圈,站厅采用明快的色彩和线条设计,与快节奏的都市生活相协调,富有现代气息。
▲13号线淮海中路站用小地砖、红砖墙、古铜站牌和石库门造型营造浓浓“海派风情”,两侧电子屏还有周边优秀历史建筑介绍。
地铁11号线交通大学站车站上方就是钱学森图书馆,站厅设计选取了钱学森的照片、名言和书籍作为装饰,突出人文特色;地铁12号线顾戴路站里有一家国内首个“梦想医学院”,这是由地铁运营方与复旦大学附属儿科医院共建的儿童医学体验馆,借助地铁线路无限延伸和快速传播的特点,让医学科普知识在更多人群中传播和普及。
▲12号线顾戴路站用儿童画装饰墙面。
从简单的装饰展板到可参与互动的体验馆,上海地铁还尝试使用多种艺术形式,让穿梭于地下空间的乘客能够在短暂旅途中得到愉悦的视觉体验,感受独特的艺术氛围。地铁12号线国际客运中心站站厅屋顶用LED灯光在深蓝色天幕中点缀出璀璨星空,来往乘客抬头便可欣赏这一赏心悦目的风景。
▲12号线国际客运中站站厅的星空屋顶充满梦幻色彩。
▲13号线江宁路站巨幅山水画《江山宁和》辅以景德镇彩陶立体造型的山峦,展现天地悠悠的诗情画意。
▲13号线陈春路站站厅设计采用水墨风格,别具一格的油纸伞造型既是灯光照明,又是消防喷淋。
▲12号线汉中路站整整一面墙上2015只彩色“蝴蝶”翩翩起舞。
尽管上海在轨交公共空间利用上已有不少有益探索,但在一些专家看来,要适应新时代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轨交公共空间在艺术设计上还需注重协调统筹、统一规划,对标最高标准、最好水平,提升视觉审美水平,打造城市文化名片。
▲11号线龙华站站厅设计采用姜黄色为主色调,充满禅意与韵味,彩陶壁画《龙华钟鼓》是点睛之笔。
在空间利用上,可挖掘更多可使用空间,如墙面、地面、顶面、立柱等,也可设置专门的公共空间,定期或不定期举办各类艺术活动,最大限度发挥公共空间的作用。在设计规划上则强调专业性,综合运用各种艺术元素和艺术形式,以专业创意机构、院校、艺术家等为创作主体,建立高水准的专家委员会和策划创作团队共同制定相关规划,让城市公共空间成为“上海文化”品牌的重要载体。
▲16号线滴水湖站站厅内大型航海科普展示墙、南海灯塔展等为市民乘客提供丰富的航海文化体验。
▲1号线徐家汇站地铁文化艺术长廊日前举办展览,聚焦“三毛之父”张乐平70年创作历程,许多珍贵展品首次面向公众展出。
▲10号线豫园站过道墙面上的连环画是画家贺友直的经典作品,老上海的市井生活画面充满浓郁的生活气息,与站外老城厢的氛围完美融合。
▲12号线爱国路站站厅现代感十足。
▲版面刊登于文汇报2019年5月7日第4版“镜头纪实”。
作者:邢千里摄,刘栋文
编辑:王柏玲
责任编辑:刘栋
*文汇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