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新招硕士研究生发表在微信朋友圈攻击北大、人大两位学者的“狂言”不满,中国人民大学历史学院院长孙家洲日前发表公开信,宣布与这位名叫郝相赫的学生断绝师生关系。
郝相赫在获知导师发出公开信后也感到震惊,曾发表“情况说明”反驳,但随后又收回“情况说明”并致歉。
师生两人一来二去的舌战之后,昨天这一事件又有最新进展。孙家洲称,已就学生的道歉“熬夜写了另一份回应,但目前学院领导不同意发表”。他还表示,“不想扩大事态,当前舆论对师生双方不利,希望公众给予宽容与关爱。”
目前,这对人大师生矛盾似有缓和趋势,但学界和公众对此事仍保持着较高的关注度。学生有言论自由,老师有维护师道尊严的立场,面对“口出狂言”的门生,为师者该如何管教--这在网友中引发了相当激烈的争论。
起因:导师对学生微信震怒,学生被导师公开信震惊
导致人大历史学院院长孙家洲极为震怒,并发公开信与学生郝相赫断绝师生关系的,是郝相赫发布在个人微信圈的言论。
“今天中午,我在微信上看到了今年新招收的硕士生郝相赫发出的微信,居然对阎步克先生、韩树峰先生无端嘲讽。”据悉,孙家洲的公开信写于9月19日,而次日晚,这封以《中国人民大学孙家洲教授为断绝本人与新招硕士生郝相赫的师生关系告学界朋友与弟子的公开信》为题的公开信就通过微信公众号“点墨轩艺术空间”发布,随后便快速散布于微博、微信等社交传媒。
按照孙家洲在公开信中的说法,对于郝相赫“近期的几个微信所体现的意境或者说风格,很不安”。看到郝相赫9月19日的微信评论,已“忍无可忍”。作为对导师公开信的回应,郝相赫也发出《情况说明》,道出在微信中“批评”阎步克、韩树峰两位学者的缘由。“事情的起因是2015年9月19日,我在人大图书馆读书。读了李凭先生的《北魏平城时代》后,对李先生分析政治史的思路非常钦佩,就发了一条微信朋友圈赞颂这本好书。发朋友圈的时候,我确实有点感慨的,魏晋南北朝史领域有李先生这么杰出的学者南下澳门了,而在北京,中国的两大文科名校--人大、北大里执教魏晋南北朝的导师却没有人及得上李先生的水平。我以前读过北大阎步克教授、人大韩树峰老师的高作,并不十分佩服,于是就拿来比较,说后两者‘平庸’。”
微信中提及的阎步克、韩树峰两位学者,目前分别任教于北大历史系和人大历史系。
根据网上晒出的郝相赫在9月19日的微信评论截图,他确在评论学者时使用了“名高于实”“作品小儿科”等词汇,并对有人用“垃圾”批评阎步克而感到高兴。
按照郝相赫的说法,自己的言论只涉及学术评论,不含人身攻击。而且,对于自己发表在私人空间的评论被公开传播,觉得不太公正。但这份《情况说明》发出后不久,郝相赫又发致歉微博,称“充分地认识到妄议前辈师长是多么的年少无知”,表示深刻检讨。
年轻人,老师管不了你,“社会潜规则”会教你
随着公开信、微信截图等流传网络,这对师生之间的矛盾很快发酵为一场舆论混战。
有人力挺孙家洲该“清理门户”,有人捍卫郝相赫拥有言论自由的权利,还有一些旁观者则从这对人大师生的“舌战”中洞察到如今高校复杂的生态:无论是后辈学人发出的学术批评,还是身为导师的管教之法,乍一看双方都师出有名,但和公众期待的尊师重道的校园文化氛围却是背离的。
“学生狂得可以,导师的气度也小得可怜。”沪上一位高校资深教授在接受采访时告诉记者,从前天开始,人大师生事件就在自己的手机上“刷屏”了。在他看来,遇到个性狂狷的学生,老师就轻易撒手而去,这无论如何也不是“师道”的体现。
“在随手可以截屏、截图的时代,君子慎独。”也有一些高教界人士认为,这桩发生在一对师生身上的“家务事”本可以在内部走相关流程解决,闹出这么大的动静,足以再次证明“朋友圈无朋友,微信圈无私密”的社交媒体属性。
“年轻人,做人要谦虚,尤其在你羽翼未丰满的时候。……真正有才的人,有大智慧的人,总会掩藏自己的锋芒。因为他知道只有更好地保护自己,才会在将来有更大的发展空间,而不是过早地成为别人的眼中钉。”微博大V、法学专家吴法天近日在评论这一事件时也不忘劝谏像郝相赫这样的“年少轻狂者”。“中国社会有很多潜规则,你可以无视它们,但只有碰得头破血流时你才会承认,有些潜规则并没有什么坏处,它教给你更多的生活哲学。比校园更大的课堂,是社会。社会让你成长。”
目前,中国人民大学校方已回应称,学校内学生与导师之间的调整非常正常。导师可以换学生,这位学生也可以重新选择导师,学校会按程序处理。
文汇报首席记者 樊丽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