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赓大将
沈毅生于1894年,江苏武进人。1924年,沈毅赴法留学,前后六年,获博士学位。1930年归国,抱着实业救国的理想,他在上海闸北开了一家缫丝厂,1932年初淞沪抗战,工厂毁于日军炮火。遂决心投军,抗日救国。1932年夏,沈毅到南京国民党航空摄影学校当教官,这期间,他制成中国第一张航空摄影底片,受到表彰,后又转入南京小汤山炮兵学校任教官,并晋升为少将。全面抗战后,沈毅被委任为第三战区专员。
1938年前后,沈毅在武汉八路军办事处与周恩来、叶剑英、徐特立等中共领导多次接触,同有留法经历的周恩来十分器重他。在周恩来的开导下,沈毅偕全家和亲属老幼40余口,从长沙出发,辗转千里,历尽艰险,于10月到达延安。他被任命为延安八路军炮兵团参谋长和炮兵教导营的主教官,为老红军干部教授炮兵基本知识和步炮协同作战。百团大战打响后,他带部队到前线,常抵近敌人碉堡射击,这种“大炮上刺刀”的战法,打得鬼子心惊胆战。陈赓就是在百团大战中认识了沈毅。在八路军的炮兵建设上,沈毅做出重大贡献,连毛泽东见面也开玩笑称他为“神炮兵”。
然而,在延安整风运动里,沈毅竟遭遇铁窗之灾。1943年上半年,来自国民党营垒的沈毅被怀疑是“国民党特务”,沈毅夫妇被关进八路军延安警备司令部的监狱。
是年秋,陈赓奉命从太岳前线回到延安参加整风运动,听说炮兵专家沈毅被当成“国民党特务”关了起来,惊讶不已。陈赓认为:“国民党要是派沈毅这样有名望的留法专家来当特务,成本是不是太高了?”陈赓去找毛泽东,把沈毅夫妇放了出来。这是陈赓第一次搭救沈毅。
走出监狱的沈毅一边为军队高级干部上文化课,一边积极参加大生产运动。他最受人们称赞的是运用自己深厚的化学功底,开办制醋厂和印染厂等小企业,解决了军服的染料问题。1943年底,由贺龙和陆定一做介绍人,沈毅参加了中国共产党。
抗战胜利后,沈毅去东北出任东北民主联军总部参谋处长兼炮工处长。他再次发挥善于办工厂和经营企业的专长,在东北解放区办了不少工厂。在攻打四平和锦州的战役中,荣立战功。
四野打下天津后,沈毅听从朱德总司令的劝告,没有随四野主力南下,留在天津的四野留守处。建国初中央军委成立民航局,民航局长兼党委书记熟悉沈毅,特地把他调到民航局主管财务和发展生产,兴办企业等工作。沈毅面临一个十分复杂的新单位:大批两航起义的技术人员都分配到民航局,四野老战友要赴朝作战,他们的家属要依靠民航局。要工资,要住房,要接济……民航局成了资金大出大进的众目睽睽之地。树大招风,沈毅工作干得越多,面临的风险就越大。
1951年底,一场声势浩大的“反贪污、反浪费、反官僚主义”的“三反运动”在全国铺开,民航局成为国家机关里“铺张浪费”的典型,是中央首先锁定的大目标。本来沈毅所做的工作都是经过局党委研究通过的,但此时却宣布沈毅是民航局头号“大老虎”。不少了解沈毅的高级干部私下里认为沈毅冤枉,但谁也不敢反对。
1952年6月,从朝鲜前线奉调回国组建哈军工的陈赓,从李懋之的汇报中,已经敏锐地看出“三反运动”在极左思想指导下,已走向扩大化的歧路。他在指示李懋之为错打成“老虎”的三兵团干部甄别平反的同时,也关注到沈毅案。一位为我军建设立下赫赫战功的老专家,竟莫名其妙成了要杀头的罪人,陈赓认定这是一桩冤案,但他不可能公开说。陈赓明白,当下燃眉之急是先把沈毅救出来,可怎么才能刀下救人呢?
陈赓自有办法,他带人去探监。陈赓对关押人员说,这个人犯是个专家,我办学需要他,得先把人带走,司法手续后补。军中谁不识陈赓?无人敢阻拦。其实陈赓是怕夜长梦多,突生不测,才决定“先斩后奏”。他派人把沈毅护送到哈军工筹委会,确保无虞后才去中南海找毛泽东。
陈赓笑颜悦色,请求道:“主席,我办军工最急需的是兵工专家,沈毅是留法博士、炮兵专家,这您是知道的。现在他犯了大罪,请刀下留人,让他到哈尔滨发挥专长,戴罪立功嘛。”
从中南海回到筹委会,陈赓对李懋之说:“你现在就给薄一波挂个电话,他是全国‘三反’运动的总指挥,我得跟他商量一下。”陈赓和薄一波谈妥后,马上又给最高人民法院挂电话,他找到了董必武院长。
“董老啊,中央要我办军工学院,我缺专家教授啊!”陈赓一开口,就摆出求助的低姿态,“听说你那里关押一个死刑犯,叫沈毅,他是个留学法国的专家,当年是周总理把他弄到延安的,过来以后表现不错,对建设我军炮兵有过贡献,现在我办大学正需要这样的人,董老呀,你是最高法院院长,请您从轻发落,刀下留人哪!”
过了几天,最高人民法院来电话说,已将沈毅改判死缓,监外执行。
陈赓再次救出沈毅,在建国初的政治形势下,他敢于公开起用一个钦定的“死囚犯”为哈军工的教学服务,这件事在哈军工产生了强烈的影响,成为哈军工一个脍炙人口的历史掌故而流传多年。沈毅没有辜负陈赓的信任,在哈军工的发展中发挥了老专家的作用,1959年他获得特赦。
——摘选自《陈赓大将与哈军工》 当代中国出版社出版
作者:滕叙兖
编辑:周怡倩
责任编辑:张裕
*文汇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