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桂林医学院骆降喜老师新著《文化”处方“》,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9年6月即将出版,该书集合了骆降喜老师切身问诊的几十个案例,涵盖了感冒、不孕、癌症等不同病症的治愈过程,重点介绍作者与患者沟通的过程及治疗的理念,以此传达出文化“化心”的重要性。在诸多真实的案例背后,可看到正确的价值观、生活习惯、行为方式等对人的身体和心理健康的影响。在积极的思想引导下,很多患者走出疾病的阴霾,收获健康的人生。本篇内容摘自该书。
▲桂林中医院骆降喜老师
冬病夏治
每一年的农历夏至节气,大街小巷到处是“冬病夏治”的广告,尤其是各大医院中医科门诊,更是人山人海,“三伏贴”越卖越火,似乎成了时尚养生潮流。
其实,很多人并不知道“冬病夏治”的真正内涵是什么。大多数人都认为“冬病夏治”就是冬天患的病要等到来年夏天治,这个理解当然也对,只是太过于肤浅罢了。
“冬病”就是“寒病”。
夏天也是十分容易受寒的。炎炎夏日,酷暑高温,电扇、空调、冰箱使得今天的人们更容易在夏天受寒,商场、影院、地铁处处“寒气逼人”,让人无处可逃。
那么,“夏治”又是什么意思呢?“夏治”就是“热治”。
《黄帝内经》:“寒者热之,热者寒之。”民间有句歇后语:“冬吃萝卜夏吃姜,不劳医生开处方”,很多人不理解,夏天这么热,怎么还吃姜呢?应该吃冰西瓜、冰啤酒、冰绿豆稀饭才对,古人是不是搞错了?下面讲几个真实案例:
案例一
2015年暑期,一个从加拿大回国的华侨找到我。此人姓王,65岁,男,工程师,反复感冒、咳嗽、哮喘三个月,在国外经过一系列的中、西医治疗未愈,还渐渐地发展并伴有失眠、乏力、胸闷、气逼、纳差、记忆力下降。聊天两小时后方知:患者是一位建筑设计师,喜欢冰镇饮料,办公室、汽车、家庭均装有空调,大多数时间处于空调低温环境,从来不运动,遇事还喜欢发脾气,典型的完美主义者。详细询问和检查患者的舌、脉以后,我给患者开了五个“文化处方”:
①停用空调、冰饮料,避寒就温;
②每天早晚到公园慢走1-2小时,以微微出汗为佳;
③每天中午吃一次热稀饭或者麻辣火锅,直至遍身流汗;
④早睡早起,饮食清淡,少玩手机,多做家务;⑤每天做一件好事,调节心情。
一周以后,患者电话告知,感冒十去八九,半个月后痊愈。回加拿大之后,按照上述五个“文化处方”来安排日常生活,很少再感冒,一家人享受健康带来的愉快、和睦、幸福,万分感激!
案例二
2015年暑假回家探亲,村里的一位亲戚患了很严重的肠炎,主要症状就是腹痛、腹泻,卧床不起。运用在于当时天气很热,为了消暑,便在半个月之内喝了60瓶冰啤酒,晚上还吹电扇。我给患者开了三剂“附子理中汤化裁”并再三叮嘱:
① 绝对不能再喝冰啤酒了;
② 晚上电扇不能直接对着吹;
③ 夏天应该喝热茶、吃热稀饭;
④ 适当劳动,循序渐进。
三天后,腹泻停止,腹痛消失,可以下地干活,安然无恙,再也不敢喝冰啤酒了。
案例三
夏天中暑是一件很平常的事,但是,一般人中暑都是“阳暑”,比如说,马路上的交警、高空作业的建筑工人、田间地头的农民,炎炎烈日之下,大量出汗,最后头晕、眼花、乏力、口渴,倒下去,这种症状叫“阳暑”。阳暑容易避开,“阴暑”往往防不胜防。2016年暑假,我接诊了一个九岁的单亲家庭的孩子。放暑假之后,母亲带他去电影院看一场电影,从家里出发,在大太阳下走了一段很长的路,汗流浃背之后,进入电影院吹了一个下午阴冷的空调,回去之后就头疼、呕吐、发高烧。我一听就知道这个孩子是因为大汗淋漓之后突然走到空调房,风寒袭表,导致人体散热系统突然关闭,大量郁热排不出来导致的“阴暑症”。
于是,我告诫孩子的母亲不能再开空调了,远离生冷食物,带孩子到室外空气好的地方散散步,多表扬,少批评。另外,我开了一剂“小青龙汤化裁”。当天晚上孩子的情况就有所缓解了,第二天,上述症状完全消失。
这个案例告诉大家一个容易被忽略的问题:盛夏时节,大汗淋漓正好是机体散热的正常生理过程,这个时候千万不能贪凉,急冲冲地走进空调房或者大量饮用冰镇饮料,极易造成“阴暑证”。很多人不明白这个道理,把病人送到大医院急诊科空调房打点滴点滴,那将是雪上加霜,甚至有可能会并发肺炎、心肌炎、肾衰竭,危及生命。
“冬病”就是寒病,“寒则伤阳”。但是,今天的冬病不一定发生在冬天,现代社会,科技高度发达,“冬病”也会发生在夏天,电扇、空调、冰箱、冰镇饮料难辞其咎。《黄帝内经》:“夏三月,此谓番秀。天地气交,万物华实。夜卧早起,无厌于日。使志无怒,使华英成秀。使气得泄,若所爱在外。”夏天就是阳气走表,是开泄的季节,夏天不出汗是不对的。出汗就是驱寒、排毒、通阳,就是寒病热治,冬病夏治。
我接诊过很多发烧的患者,仔细询问,几乎都是先受寒而后发烧,因为“寒者热之”,这就是人体的自动调节现象。发热的程度取决于受寒的程度,有一分寒就发一分热。但是,今天很多医生处理发烧的方法正好相反,不是“寒者热之”,而是“寒者寒之”,大家到各大医院急诊科走一走,看一看,放眼望去,到处是点滴抗生素、激素、冰袋、酒精、空调病房,数不胜数,哪一个不是寒的?正常人进去都受不了,何况正在发烧的病人。“道者,圣人行之,愚者背之”,背道而驰,肯定凶多吉少。我从小在农村长大,儿时的每一次发烧几乎都是我外婆通过刮痧、姜糖水热饮,随之发汗继而参加劳动而自愈,完全顺乎自然,安全有效,经济实惠,大道至简!
作者:骆降喜
编辑:朱自奋
责任编辑:徐坚忠
*文汇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