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砺忠诚》,高艳国、赵方新著,青岛出版社出版
对于波澜壮阔的中国革命和当年悲壮的抗日战争历史来说,冀鲁边区曾经发生和存在的丰富内容或许只是这个伟大图景中的一小部分。随着一场巨大的变故的发生和形势的发展,冀鲁边区与清河区合并为渤海区。之后,冀鲁边区这个一度在中共党史和抗战史上十分重要的地方,就渐渐地淡出了人们的视野和记忆,形象面目似乎也有点模糊,致使很多的年轻人甚至不知道曾经还有个冀鲁边区。而作为一段不可或缺的“国家记忆”和“民族记忆”,《血砺忠诚》的意义就在于重新引领我们走近那场伟大的民族战争,重现那个时代的仁人志士和我党的优秀代表对祖国、对民族、对人民的无限忠诚,昭示中华民族走向未来的勇气和信心。
1937年7月7日,日本侵略者实施阴谋手段发动“卢沟桥事变”,开始了新的全面侵华战争。这样赤裸裸的疯狂侵略行动,自然引发了中国人民的强烈愤慨和坚决抵抗。在地处河北和山东交界地区的冀鲁边一带,在北方局、中共山东省委的积极号召和努力团结、组织下,各种形式的抗战活动开展得异常活跃。鉴于冀鲁边“北控京津,南迫济南,东锁渤海,西扼津浦路和大运河”的华夏枢纽、兵家必争的地域特点,远在陕北延安的毛泽东主席从当前和长远的战略考虑,明确提出“我们要拿出老本给山东”的主张,委派萧华等干部组成东进挺进纵队,直接领导和组织指挥这里此前已经存在的八路军曾国华支队、孙继先支队以及华北民众抗日救国军等多方抗日力量。自此,冀鲁边区的革命抗日活动在中国共产党的直接领导下全面而火热地开展起来,开始了区别于其他地方、富有敌后平原地区个性特点的根据地建设和抗日斗争。
高艳国、赵方新的这部长篇报告文学《血砺忠诚》,就是在人们对这块根据地似乎存在淡漠和陌生感的时候,创作的一部深入历史、追踪真实的文学报告。这样的文学表达,是对曾经真实存在的伟大救国斗争历史的走近,更是向在那场严酷艰难的抗击侵略的斗争中,很多人物表现出的英勇智慧和无私爱国精神的致敬;同时,也客观真实地再现了当时斗争的错综复杂性及某些汉奸、痞子人物的丑恶行径。这种在坚持真实历史追寻原则下的文学写作,对于历史的珍存价值非常明显,会复活历史原本表现出的生动面貌,让历史斗争生活具有形象呈现的作用。因此,这部作品对于冀鲁边曾经非同一般的历史存在,是一种客观真实的再生和守护,是采用文学的手段对真实客观历史存在的一种个性书写。这样的作品,在历史和文学两个方面,都是一种重要的、可喜的收获!
《血砺忠诚》很好地再现了“全民抗战时期,冀鲁边区孤悬于华北腹地,牵制日伪军数十万之众,四面受敌,屡陷危局,历上万次激战,我抗战军民在党的领导下不屈不挠,头可断,血可流,但抗击外辱、忠诚于党、尽忠于国的意志岿然不动,先后有县团级以上干部90多人壮烈牺牲于此,10多万军民流尽最后一滴血”的气贯长虹的英勇悲壮、热血为国的情景,颇具史志特点,亦凸显出了非同一般的史诗品格。
如果说1938年秋萧华率领八路军东进抗日挺进纵队的到来是冀鲁边区陡然而至的斗争高潮的话,那么,接下来冀鲁边作为山东、作为华北平原地区根据地的影响作用就切切实实地发生了。这是一种虎头式的开始,是一个很有谋划和策略的布局结构。
大戏之前,作品以“冀鲁边前传”的方式简略地插叙了这里革命火种的点燃和张隐韬、刘格平等革命者的斗争及当时反动势力的丑恶行为。这是一种很有历史纵深感的铺陈,为即将到来的斗争蓄足了气势。随着八路军挺进纵队的到来,“萧牟订交”、“萧司令舌战沈鸿烈”、击破“冀鲁联防”阴谋、“万众挽留牟宜之”、萧华“义撼高树勋”、周贯五“伏击韩家集”、萧华和曾国华“三打灯明寺”及李清寿、李永安、武大风、张岫石、余志远、常智安、傅国光等人壮烈的斗争和惨烈的牺牲,“飞侠英雄”刘焕卿、路虎子、李正西的机智勇敢杀敌故事,魏大娘、邢大娘、常大娘等的不惜牺牲掩护同志的故事等等,就是这惊心动魄的戏剧的层层推进。可以说,每一个故事都扣人心弦、荡气回肠,令人如同回到了当时的血火斗争之中。高艳国和赵方新两位作家,在大量把握资料和深入感受理解历史、揣摩历史人物的层面上,一次次用聚焦特写的方式,将冀鲁边区的抗战斗争和对国民党消极抗战、公开搞反共摩擦的复杂情形作了生动形象的描述。这些或错综复杂,或血腥惨烈,或激昂壮烈,或崇高无私,或大爱报国,或深情动人,或罪恶深重,或渺小丑陋等等真实传奇般的事件、人物书写,给予历史立体的生动描绘。这些内容是冀鲁边区人民在中国共产党和八路军的领导下,挚爱国家、奋身抗战、不屈不挠、流血牺牲、服务民族尊严和利益的崇高精神写照;是伟大的、不朽的中华民族灵魂的历史表现。《血砺忠诚》在这些复杂的历史真实再现中,以鸟瞰和实际的书写,给历史和人物事件作出了客观公正的文学评判,让这样的书写有了一个文本的视角!
冀鲁边的历史因为形势变化被并入渤海区而中断,但这个中断一定是和邢仁甫叛变和黄骅同志遭刺杀牺牲有连带关系的。作为冀鲁边军区司令员,邢仁甫在根据地的初创和后来的发展过程中,发挥过不少作用,做出了自己的贡献。也许,正因为这些原因,他不像很多共产党人有大胸怀和大局观,而将这里看成是自己的地盘(他曾经的跳荡人生也滋养着他的这种思路)。所以,在那个似乎还纷乱的环境里,他不服从党的调动,嫉恨黄骅的到来和其果敢的作风,最后竟然走上了背叛党和人民的道路,给冀鲁边的抗战形势造成巨大危害。之前有关这个事件的书写极少,或者是有意回避,致使很多人对此几乎无知。这次高艳国、赵方新两位作家在追述冀鲁边历史时,没有简单回避,而是正面追寻面对这个事件。这是作者秉承客观历史的态度,也是一种敢于接触敏感话题、恢复完整历史面貌的积极健康举动,值得赞赏。在这部分书写中,两位作家用客观冷静的笔调,调动大量的原始材料,再现了那场极为诡谲多变的斗争,尽力呈现我党的优秀干部在面对危险境地、面对背叛时所表现出来的坚决的斗争性和对党的事业的无限忠诚。
《血砺忠诚》一书的出现,在当下极有现实价值。习近平总书记曾向全党提出:“对党绝对忠诚要害在‘绝对’两个字,就是唯一的、彻底的、无条件的、不掺任何杂质的、没有任何水分的忠诚。”忠诚于党,才能不忘初心,方得始终;没有忠诚,就谈不上发展进步,谈不上国富民强。对照这些发生在冀鲁边区根据地的关于牺牲和忠诚的故事,我们看到了共产党的初心,懂得了理想和信念,所以不妨说这部书是一部难得的“温故之书”,也是一部激励我们走向未来的“晨曦之书”。
作者:李炳银
编辑:朱自奋
责任编辑:徐坚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