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威夷大学哲学系安乐哲教授
安乐哲
值此顾红亮教授的 《实用主义的误读》再版之际,为这部佳作作序,我倍感荣幸。顾红亮教授目前任教于华东师范大学,作为一名具有全球视野的哲学学者,他曾在欧洲、美国、亚洲等诸多享有盛誉的高等学府开展哲学研究。在哲学学科的世界性理解上,我与他共享着深刻而持久的认同。该著的再版,为汉语学界理解实用主义提供了较好的途径,打破了过去对实用主义的肤浅阐释;同时,就西方哲学语境中的实用主义诠释而言,该著还向广大读者提供了新的、细致入微的、富有思辨的解读。的确,对西方哲学而言,实用主义在其诞生的时代具有革命性的突破意义。整整一个世纪以来,不仅是中国学者,西方学者同样渐渐开始重视实用主义对过去的思维方式所产生的巨大挑战。
两个重要的事件标识了此书的再版。
其一,2015年,华东师范大学为纪念冯契先生诞辰一百周年举行了一系列的庆祝活动。在中国哲学领域,无论是中国学者或西方学者,可以说,都受教于冯契先生的思想。在二十世纪,冯契先生对中国哲学作出了富有原创性的巨大贡献,我们所有人都感谢其为学术思想领域所带来的具有持续生命力的影响和贡献。就我个人而言,我对这位哲学前辈心存敬意,几十年前,正是他将我带到家中,给予那时年轻而又天真的安乐哲温暖的鼓励。
其二,2015年8月,我与顾红亮教授在复旦大学杜威研究中心的庆祝会议上相遇,同时,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也正式揭开了《杜威全集》 中译本出版的面纱。许多世界一流的实用主义研究者来到中国,见证这一历史性的时刻。学术界将铭记这一时刻,它标识着实用主义与儒家哲学发展过程中的一个转折点。在过去的二十年间——顾红亮教授于2000年出版的《实用主义的误读》引入了对实用主义的中国解读,这一解读意味深长——中国学者开始逐渐意识到,在实用主义的实验主义和传统的儒家哲学之间,能够找到重要的共鸣。
多孔性(porousness)一直以来都是儒家哲学的力量所在——儒家哲学能够吸收与之竞争的思想传统中最核心的理念,从公元二世纪开始,来自印度的佛教作为第一波西方思潮,直至近现代德国哲学和马克思主义的进入,都是如此。如果说,在二十世纪,德国哲学的确是演进中的儒家传统的灵感来源,那么,我预测,在二十一世纪,儒学与实用主义将汇聚融合,这将成为未来几十年中世界哲学的一个新的发展方向。
二十一世纪,中美关系将成为国际关系中确保各方利益最为重要的方面,这一共识已获得广泛认同。在学术界内部,儒家哲学与美国哲学之间的许多共鸣广受瞩目,两者间的对话也正在推进中。一段相互信任和理解的关系,必须首先拥有一套承载共同价值和文化渴求的语汇。此外,它还必须求同存异,从而促进双方的文化交流,相互激励,共同改进。
实用主义和儒家哲学兼具直接经验主义的面向,与此相一致,诸如顾红亮教授的研究将切实地改变当代世界的研究进程。可以预期,这样的研究将有益于深刻理解中国文化与其对应的西方思想之间所共有的价值,并提供一套可持续对话的共享语汇。我对中美之间时有发生的摩擦忧心忡忡。若我们能在这两个对我们这一时代而言具有重大意义的国家之间成功推进相互信任与协作的关系,那么,二十一世纪的发展将是一片坦途。事实上,关于这一点,并无第二条路可走。《实用主义的误读》的再版,将有助于实现上述“实用主义的”目标。同时,这也使其再版成为我们这个时代颇具意义的事件。
(本文系《实用主义的误读》再版序言,吴闻仪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