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还原》
杨义 著
中华书局出版
■孙少华
儒者治经,是根本的功夫,但门径各异。魏晋南北朝的多数儒者,在治经学时,对经部以外的典籍并不甚关注。先秦诸子却是另一种学风,即对于世传典籍与九流十家之学,竞相征引,广为传诵。正为此故,先秦诸子著作出现了大量同中有异的材料,究竟哪一种说法更准确,更接近事实真相,一直是后世研究者感到困惑的事情。从训诂学上来说,研究者可能纠缠于个别文字的差异;但从义理学角度而言,这些问题会对研究者如何理解、阐释诸子学说造成很大困难。因此如何以卓异的识断力破解疑惑,成了经学、诸子学的一个关键问题。
杨义先生的系列诸子还原著作,在解疑破惑方面进行了深入的探究和阐发。尤其是最近出版的《论语还原》(中华书局2015年3月出版)一书,煌煌百万言,不仅在文献整理、考辨方面具有独到之处,而且从理论上总结、概括了“诸子还原”的方法、路径和必要性。可以说,这是一部在“诸子还原”方面具有重要探索的专著,对于新时期子学研究如何实现打通古今、如何摆脱单一的文献研究进入深刻的义理层面,提供了新思路。有资深教授称之为“经学、诸子学研究上的里程碑式著作”,信不诬也。
该书主要有四个特色:第一,建立“还原”理论的基本框架。根据杨义先生《论语还原》的解释,“诸子还原”至少有两个层面的意思:一、对经典文本的原始追问;二、对诸子生命的深刻还原。在此二者基础上的“还原理论”的建树,即将“返本还原”作为现代学术研究“创新力”的综合表现。这当然是一种“历史还原”法的学术研究,即尽可能将经典文本存在的一些“疑案”,放在它们所处时代的历史背景或历史现场中加以合理的解释。第二,从广阔的社会视境对人们的社会交往和历史活动、社会文化生态,进行旁征博引的材料贯通与历史事件的同情之理解。例如对《论语》不记孔子问礼于老子事,作出政治学的分析,对“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进行历史编年学的认定,都是此类方法的应用。第三,借助新的科技手段进行传统文献考证,取得了创新性研究结论。例如,运用现代天文学知识和虚拟天文馆的推算,在纵横坐标上确定老子和孔子会面的时间在公元前511年。第四,最重要的是,以文献资料为手段,进行诸子思想、理论层面的“缀合碎片”、折中百家的综合性研究。这主要体现在对孔子及其门弟子的经学思想的分析与概括。例如,在《论语还原》“外编”部分,我们看到对曾子学派与《孝经》、与《礼记》,七十子后学与《大戴礼记》、子思学派与子游及子夏学说、子夏学派与《易》《春秋》之学的关系、竹书《孔子诗论》与战国诗学问题,诸如此类的问题,既有学术史的贯通梳理,也有诸子学术脉络的缜密考究。无论是从研究的深度还是广度上,本书无疑都显得非常厚重。而在文献考订基础上得出的结论,也无疑具有突破性和可信度,以及提出许多值得进一步思考的问题。
在进入二十一世纪以后,中国古典文学如何创新发展,才能创立属于新世纪的文学研究范式,从而实现推陈出新的学术目的,是每一个研究者都在思考的问题。杨义先生《论语还原》的本质,其实就在于从发生学、古典学出发,力图发现一部“活的《论语》”,而不是满足于材料堆砌与繁琐考证。宋人云:“半部《论语》治天下。”这说的其实是《论语》的现实功能。纵观二十世纪的诸子学研究,文献整理已经汗牛充栋,新材料、新史料的搜寻与出版也层出不穷,但深入文本的学术研究,尤其是具有个人识见、敢于结合文本深层意义与现实价值下识断者,寥寥无几。这不符合“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学术要求。我们期待有更多的学术著作,能够如《论语还原》一样,在避免空疏之谈基础上,文献、义理兼顾,推进诸子学、古典学研究的新进展。我们也希望有更多年轻学者,能够学习杨义先生披荆斩棘的学术精神,为新时代的古代文学研究探索新路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