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环人民广场“演艺大世界”旗下的上海大剧院、上汽·上海文化广场开始,总计19家剧场经过三年修缮,上月全部进入试运营,为“十二艺节”展开“一剧场一方案”的配套服务。
在这个五月,国内最高水准的文艺院团、最具时代风采的文艺作品、最懂戏爱戏的观众,因第十二届中国艺术节而汇聚在亚洲演艺之都,19家修缮一新的上海剧场将为全国舞台艺术“梦之队”的到来启幕亮灯。
从环人民广场“演艺大世界”旗下的上海大剧院、上汽·上海文化广场开始,总计19家剧场经过三年修缮,上月全部进入试运营。他们通过与自身定位品牌的结合,为“十二艺节”展开“一剧场一方案”的配套服务,以硬件设施升级与精细化的服务管理,进一步拓宽“十二艺节”的地理半径与影响力,让好戏好角在五月的上海,展现出新时代文艺的“姹紫嫣红”。
三年修缮升级,两轮查漏补缺,以最好面貌迎接最顶级文化艺术盛会
早在2017年,19家剧场已经启动修缮工作。过程中,这些剧场在舞美灯光、音响、安全消防等八大方面对标《第十二届中国艺术节演出场馆新建和维修改造参考标准》(以下简称《标准》)进行不同程度的修缮和升级。经由第三方机构中国舞台艺术科技研究所进行专业检测,在为期近四个月的两轮验收工作中,剧场进一步“查漏补缺”最终通过验收,以最好面貌迎接“十二艺节”这一国内最顶级的文化艺术盛会。
众所周知,上海剧场有着国际一流、国内顶尖的硬件设施,面对国内规格最高的艺术盛会,还有哪些可以提升的空间?多家剧场负责人不约而同地提到,国内舞台艺术近年有着显著的理念技术发展。这就在舞美、灯光、音响等方面,对于舞台机械和硬件系统提出更高要求。比如此次“文华大奖”参评舞剧《永不消逝的电波》,创新性地将26片巨型移动屏风运用于舞美设计,通过移动、组合,配合多媒体的渲染,展现丰富的舞美层次与视觉效果。该剧屏风数量之多在国内舞台史无前例,所动用的剧场舞台吊杆数量也有一定要求。记者注意到,《标准》就对吊杆数量给出“A类剧院不少于50道,B类剧院不少于40道”的要求。针对于此,上海视觉艺术学院剧场、长宁虹桥艺术中心剧场都进行相应增加。
对标国际一流新建成的上海国际舞蹈中心,也在寻找“精益求精”的空间。剧场经营管理有限公司副总经理郭辰晔介绍,三年内剧场不仅完成面光桥增加金属网罩、更新运景升降平台等八项“规定动作”更新,又应用高科技加了不少“自选动作”。如舞台监控系统特别增加的夜视功能,将帮助剧组人员在暗场时清楚观察到舞台的调度,这一升级在全国尚属领先。为提升观众体验,剧场大堂特别为迟到观众新增两块屏幕,等待幕间入场时可同步观看场内“高清数字直播”,不会错过精彩画面。
已经符合甚至高于《标准》的剧场,通过反复检查与人性化服务力求完美。作为中国最一流的音乐剧专业演出剧场,上汽·上海文化广场在“十二艺节”期间将有四部外省市作品上演。为确保“剧场的每个零件都进入最好状态”,文化广场总经理张洁说,剧场分别在二月、四月、五月进行三轮维修保障准备。硬件过硬,软件更贴心。文化广场团队还与瑞金医院、周边商户牵手,为“十二艺节”演出提供专业医疗保障和特别定制的餐饮服务。
从长三角“大圈”到演艺大世界“小圈”,以旅游人气带旺文化人气
不久前,“演艺大世界”上海大剧院“十二艺节”剧目正式开票,就读于上海师范大学的大学生小秦第一时间购买了两张舞剧 《东坡海南》的票。像她这样的年轻观众在上海数量庞大,文化广场去年的观众年龄调查显示,35岁以下的观众高达79%。
而得益于长三角高铁网络打造的“一小时交通圈”,“白天购物看景点,晚上进剧场”已成为杭州、无锡、苏州等地戏迷的文旅生活方式。
长三角“大圈”的璀璨光带在十二艺节期间将聚光到上海“演艺大世界”——这个国内最高密度剧场群的“小圈”,充分发挥其演艺活力中心的集聚效应。届时,不仅其中的上海大剧院、上汽·上海文化广场将上演多台参评、参演剧目,大世界也将作为参演院团公益演出普及的展示地,多条“看大戏,游上海”的文旅精品线路进一步“加码”,以旅游人气带旺文化人气。
正因如此,上海文化码头效应,让越来越多的好戏聚拢而来,攒足了人气,佳作之间相互辉映,提升了多个剧种的舞台亮度。
不难发现,“十二艺节”期间上演的51台剧目中,不少已通过中国上海国际艺术节、上海白玉兰戏剧表演奖、中国舞蹈“荷花奖”舞剧评奖展演等多个具有全国影响力的平台亮相上海。能让国内一流文艺院团与艺术家们“来了又来”的原初动力是什么?健康透明的市场所培养起的良性文化消费习惯,功不可没。“上海观众不仅愿意买票进剧场,更愿意为心仪的好角、好戏一再走进剧场。”去年观看荷花奖在沪参评剧目《花木兰》后,就让观众樊女士记住了周莉亚、韩真两位“80后”编导,“此次中国艺术节又一次看到她们为上海歌舞团创排的《永不消逝的电波》,开票第一天我就跑到现场抢下几张最高价票。”樊女士开心地说。
无论传统艺术精品而是当代原创佳作,识货的上海观众总是“闻风而动”。从中央芭蕾舞团、中央民族乐团这样的“国家队”,到长三角昆曲、黄梅戏等“兄弟团”,甚至秦腔、豫剧等北方剧种,在这座城市里都能觅得不少“知音”。
六年前,上海戏迷自发成立了秦腔剧社,汇聚长三角戏迷百来人,热闹的时候活动每周一次能聚上40多人。一路见证上海观众包容开放的艺术品位,资深演出经纪人许霈霖感慨:“这就是海派文化城市的品格!”此次“十二艺节”参评的宁夏演艺集团秦腔剧院,从2015年首次来沪开始,年年带新作来沪,如今剧场有了邀约,院长李小雄兴奋之余反而更谨慎了:“如果不是带着文艺精品来,就太对不起上海观众对我们的喜爱和认可了!”
作者:文汇报首席记者 黄启哲
编辑:邵大卫
*文汇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