浦东新区2023年最受欢迎“家门口”服务项目昨天出炉,10个最受欢迎项目和20个入围项目,成为凝聚基层智慧的特色案例。
多年来,浦东新区抓住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需求,致力于打造“15分钟社区生活圈”,搭建“家门口”服务体系,形成了丰富多样、颇受欢迎的服务项目。去年,浦东首次开展最受欢迎“家门口”服务项目征集发布活动。
幸福,源自体贴入微的关心和服务
为满足群众家门口的需求,浦东通过统筹资源,下沉服务,让看病就医、法律咨询、文娱健身、为老关爱等各类服务在“家门口”触手可及。潍坊新村街道根据在职居民的需求设立“法律夜门诊”服务项目,通过组建“法律服务”志愿者团队,为居民化解婚姻、债务、继承、家暴、工伤认定、房产等各类矛盾纠纷问题。
从最初的泉东一小区1个点拓展到潍坊三村、崂东、朱家滩、泉东二等居民区,从一开始的不定期到有固定门诊日,服务人群也从辖区居民扩展为无地域限制,深受居民好评。在浦东乡村振兴的主战场上,一派繁忙景象。万祥镇新建村积极探索“支部建在产业链上、党员聚在产业链上、农民富在产业链上”的党建引领三农发展新路子,开创“三送一服”为农服务项目。通过送种子上门、送培训到地、送跟进检验,提供农产品销售渠道对接一条龙服务,提高种植质量产量,实现农民增收。
“不远足求出路,在家门口就能收获种植方案、种植技术、销售出路等”,村民们为这项服务竖起大拇指。根据辖区空巢老人及高龄老人日益增多的现状,祝桥镇施湾社区联合辖区资源打造“空巢老人天天见”服务项目。围绕每天联系一次、每周走访一次、每月保健一次、每季融合一次、每年评估一次“五个一”服务,为空巢老人传递关爱,改善空巢老人生活质量。他们丰富了老人的晚年生活,营造了浓厚的“与邻为亲”和谐氛围,让老人们“空巢”不“空心”。
幸福,源自安居乐业的美满与安定
“家门口”服务体系建设,坚持把解决群众诉求作为落脚点,主动办实事解民忧,积极解决群众最关心最直接的问题,不断提升群众的幸福感。探索(Exploration)×赋能(Empowerment)×就业(Employment)=“最基本的民生”。
2021年,浦东人社局开始探索“E立方”职业指导服务项目,组建了一支由首席指导师、职业指导员、就业服务专家和就业保障员骨干组成的“百人”职业指导队伍。依托就业指导、提升能力、人才培养等服务,实实在在助力高质量就业,在为企业输送人才、助人才成就梦想的同时,推进新区就业工作稳步前行。
买房难、租房贵,不少企业和人才面临着居住之忧。高行镇实施的“乐业沃土 寓见高行”人才公寓服务项目,通过建立人才公寓信息平台、建设阶梯式人才公寓体系、面向居民收储闲置房源等方式,吸引人才安居乐业,在家门口就能“诗意地栖居”。目前,2080套已建成投入使用,2660套正在建设,将持续引进有实力的社会住宅租赁企业,以收储动迁小区闲置房源为试点,逐步形成人才公寓产业化、规模化、集成化。
北蔡镇在“城中村”土地征收基础上,有序推进“封闭化、一体化、标准化”城中村物业化管理服务。家里用电出现故障有人修,电动车充电棚有人管,就连散落在各处的共享单车,每天也有人归集……通过党建引领、网格治理,便捷服务,让村民住得更舒心。
幸福,源自家园建设的参与和分享
社区是居民的幸福港湾,也是基层治理的神经末梢。各类“家门口”服务让居民从“小家”走进“大家”,从“观众”变为“主角”,幸福了“小家”,温馨了“大家”。
张江镇推出“幸福小区”公益相亲服务,打造沟通交流新平台,拓宽青年交友新渠道,让单身男女在青春的聚会、美丽的邂逅中成功牵手,共赴美好生活。同时,建立线上“单身库”,设立线上“相亲群”,让大家可以随时、随地交友。已举办线上线下60余场活动,服务张江科学城的单身青年近4000人次,牵手500多对,其中结婚生子已有100多人。
东明路街道“聚明心”社区规划师培育服务,挖掘培育全年龄规划师队伍,引导居民关心社区发展、关注治理难题破解,形成“居民意愿建议——规划师提出设想——集体讨论设计规划——形成实施方案——实施花园建设”的五步工作法,从参与式社区规划发展成为参与式社区治理,共培育1000余名规划师,开展活动30余场。三林苑居民区对482间架空层开展集中整治行动,让居民全程参与到社区公共空间的规划更新,打造了多功能休闲空间“林苑小舍”。
塘桥街道微南居民区立足社区的“小事实在事”,探索开展“互助通中转站”服务。以公益性、便利性和普惠性为原则,集中管理居民提供的闲置物品,通过互帮互助的形式提供给更多有需要的居民,比如家里来了客人,可以去中转站借用大大的圆桌面等。同时,依托互助平台催生了资源对接、多主体参与民生服务“直通车”,让“熟人社区”成为真正的和谐家园。
幸福,源自青苗长成的鼓舞与欢欣
青少年是祖国的未来,是中华民族的希望,他们的健康成长需要全社会共同守护。“家门口”把关注和目光也投向青少年,努力为孩子们营造一个健康快乐的成长环境。
为有效满足“双减”背景下家长对社区青少年活动的迫切需求,南码头路街道努力挖掘整合30余家共建单位资源,探索建立青少年服务“四益”(“益”空间+“益”平台+“益”课堂+“益”团队)模式,积极开展“益起来加油”青少年成长公益服务项目,通过提供就近便捷、内容丰富、形式新颖、寓教于乐的“五育”活动,较好满足了家长需求,又充实了青少年的课余生活。2022年以来已组织各类线上线下活动110余场,服务青少年群体近2500余人次,助推青少年及其家庭成为社区治理的参与者、践行者和引领者。
浦东区委政法委推进“青莲”计划特殊家庭未成年人关爱服务项目,通过严格落实监护责任,提供看护助学服务;畅通医疗救治渠道,完善心理健康服务;积极协调纾困解难,做深日常关爱服务,对吸毒人员未成年子女精准排摸、精细管理、精准帮扶,取得良好的社会效应。
周家渡街道借助校园联盟平台,开展 “红领巾在行动”服务项目。小林长、小河长、小楼长们走进社区,并逐步营造以家庭为单元的参与方式,形成良好志愿服务氛围。在植绿护绿、河道管理和楼组治理工作,培养了青少年社区治理“我是主人”的意识。
幸福,源自薪火相传的归属和认同
文化代表了一座城市的价值追求和走向未来的理想。“家门口”服务持续挖掘社区的内涵、底蕴、特质,形成更富诗意的生活环境,建立社区认同感和归属感,从而增强凝聚力。
针对城乡公共文化资源分配不均衡等现象,浦东区委宣传部开展的文艺轻骑兵沿海沿江百村行,将百姓喜闻乐见的沪剧、越剧、滑稽戏、综艺、健身、园艺、亲子等活动“送进”沿江沿海行政村,让远郊地区的百姓也能同样享受到公共文化大餐。2014年起活动每年开展100场,每年接受服务的总人数突破10万。同时,整合“浦东文化云”等新媒体平台,将文化志愿服务的内容全部视频化、数字化,方便农村群众在线点击阅览服务内容。
坐落于“万里长江口”的高桥镇,通过打造非遗技艺传习服务,用一根针、一条线、一块布,让“绒绣点亮生活”。教技艺、展非遗、传文化、创特色……居民们通过培训成长为绒绣骨干、非遗传承人,动手扮靓了楼道、描绘创意作品,绣出了邻里和美画卷。如今,咖啡已成为上海鲜亮生动的文化符号。
上钢新村街道引入行业优势资源,开展“家门口”咖啡技能培训服务,办好青年“就、创、培”技能比武活动,打造浦东咖啡行业人才孵化基地和咖啡文化传播基地。通过“学”“玩”“成才”有机结合,让辖区居民从咖啡技能学习和品评审美中汲取就业的动力与自信,获得实用的技能与资源,感受社区的温度与魅力。
有一种幸福,就在“家门口”。浦东新区家门口服务将继续从“小切口”发力,以“细微处”落笔,致力于“无微不至、无处不在、无时不有”,着力解决群众的急难愁盼问题,推动“盆景”变“苗圃”、“苗圃”变“森林”,书写党建引领基层治理新答卷。
作者:唐玮婕 章磊
编辑:商慧
责任编辑:戎兵
*文汇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