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秋风吹向盐城,太平洋西岸这片神奇的东方湿地,鹿鸣呦呦,鹤舞翩翩,沿着“东亚—澳大利西亚”迁徙路线飞行的数百万候鸟也翩然而至,鸟儿们用脚投票,为盐城赢得世界的瞩目。
9月25日,2023全球滨海论坛会议在“国际湿地、沿海绿城”盐城召开。会议由江苏省人民政府、自然资源部、国家林业和草原局共同主办,主题为“绿色低碳发展 共享生态滨海”。以全球滨海论坛为纽带,来自34个国家的近千名代表参会,世界的目光再次汇聚于盐城。
盐城,这里是一块由黄河、淮河、长江泥沙冲击而成的神奇土地,孕育着太平洋西岸和亚洲大陆边缘面积最大、生态保护最好的海岸型湿地,拥有582公里的海岸线、76.96万公顷湿地面积,兼具湿地、海洋、森林三大生态系统,素有“湿地之都”美誉。建有丹顶鹤和麋鹿两个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拥有“世界自然遗产”、“国际湿地城市”两张国际名片。
从卫星俯瞰盐城,亚洲最大的海岸湿地呈扇形匍匐伸展,在潮汐和大陆的碰撞下,每年不断向大海生长;是全球九条候鸟迁飞通道之一东亚—澳大利西亚候鸟迁徙路线的中心节点,每年约有300万只候鸟在这里停歇、繁殖和越冬;这里演绎着人与自然最生动的变奏,发挥“沿海+生态”叠加优势,培育壮大“5+2”战略性新兴产业和23条重点产业链,已成为中国产能最大的晶硅光伏产业集群基地和长三角地区首个千万千瓦新能源发电城市。
依托世界自然遗产,2017—2020年,盐城连续四年成功举办黄(渤)海滨海湿地国际研讨会,逐渐成为全球滨海保护领域的年度交流盛会,并推动升格为全球滨海论坛会议,以“生态朋友圈”广泛凝聚绿色发展的全球共识。
滨海区域连接陆海,是人类聚居的主要场所,拥有不可替代的空间资源、丰富的生物多样性和自然禀赋,也是各国经济社会发展最具活力的区域。滨海区域的治理和发展,直接影响全球经济社会发展和文明进步,受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影响,全球滨海区域面临着不同程度的风险和挑战,亟需各方共享成功经验,探讨应对之策。本次会议聚焦滨海生态系统保护修复、迁徙物种保护的滨海协同、滨海区域的可持续发展、公众参与的活力滨海,旨在与各方共商滨海区域的保护和发展,共享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理念和实践,共谋滨海区域协同治理的愿景和对策。
海内外嘉宾在发言中高度赞赏中国为保护滨海生态系统、改善生态环境、应对气候变化所发挥的领导力和取得的显著成效,高度评价中方举办全球滨海论坛的意义,认为论坛提供了一个多利益相关方参与的平台,将在促进滨海生态保护和可持续发展方面发挥重要作用,希望各方用好全球滨海论坛这个平台,交流探讨滨海生态系统保护修复、应对气候变化、滨海城市可持续发展等问题,共同研究切实可行的政策框架、解决方案和公共产品,在全球可持续发展中充分彰显滨海地区的独特性和重要性。
开幕式上签署了《江苏省人民政府 自然资源部 国家林草局关于办好全球滨海论坛的合作框架协议》,发布了《全球滨海论坛伙伴关系倡议》,推出了《全球滨海生态系统状况报告纲要》《中国生态保护红线蓝皮书(2023)英文版》《全球滨海生态系统保护护花米草防治、盐沼湿地修复工具包》《海岸带生态减灾协同增效国际案例集》等论坛旗舰知识产品。
世界自然保护联盟、国际鸟盟、东亚一澳大利西亚迁飞区伙伴关系协定、英国皇家鸟类协会、天合公益基金会、保尔森基金会、湿地国际、剑桥大学、国际鹤类基金会、大自然保护协会、盐城市湿地和世界自然遗产保护管理中心、加纳环境保护署等21家机构成为全球滨海论坛合作伙伴。
作者:李园园
编辑:赵征南
责任编辑:范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