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走暑期档,迎来旅游节,外滩聚拢着来自五湖四海的人气,游人纷纷拿出手机,记录下黄浦江两岸的美景。
“外滩万国建筑博览群外立面很‘出片’,当然也希望更多游客能走进来。”东一美术馆所在的亚细亚大楼是外滩建筑群最南端的起点,执行馆长谢定伟说,艺术应当为人民大众服务,这意味着美术馆等艺术机构不能仅仅满足于“圈地自萌”,或是坐等游客走进来。
黄浦区昨天发布《艺术外滩品牌建设三年行动计划》,在艺术品产业集群区域品牌建设基础上,工作联席会议推动产业上下游联动,目标是将艺术外滩建设成为具有世界级影响力、引领中国特色艺术品产业发展的全球艺场。
艺术为大众服务
艺术与水岸的联合塑造,在上海滩并不是新鲜事。
外滩的优势和强项在哪里?客观上看,黄浦区在艺术文化领域,从区位、客流到场景都具备优势,外滩地区已经汇聚了五六十家知名美术馆、画廊、拍卖行等艺术品机构。数位业内人士不约而同提到这里具有深厚历史积淀的建筑,与文化艺术类业态气质相符,慕名而来的市民游客也是不可多得的资源。
时下流行的“特种兵式旅游”和“网红打卡”讲求效率与新鲜感,而艺术欣赏和消费习惯都是需要花时间培育的。谢定伟认为,要协调好这对快慢矛盾,资源整合、联动共创和宣传推广是一种必然,因为不论是打造艺术节还是艺术街,本质追求都是为了给广大市民游客带来美好的艺术体验。
结合《艺术外滩品牌建设三年行动计划》以及《关于艺术外滩建设指导意见》,黄浦区要在2025年实现“五个更”的阶段性目标——艺术机构集聚更多、艺术品交易额更高、产业融合引领更强、城市艺术氛围更浓、产业发展环境更优。
为此,黄浦区将在城市更新、深化优化商旅文联动和创新传播方式等方面开展具体行动。包括强化空间载体的艺术功能打造,激活公共空间的艺术活力,讲好艺术外滩过去、现在和未来的故事,助力艺术走进社区、学校、楼宇和城市公共空间,建立分层分类、功能互补的艺术外滩展会体系,不断传播和扩大艺术外滩品牌影响力等。
以城市更新为例,外滩第二立面更新正在加紧步伐推动,置换更新的方向之一便是注入文化艺术内涵,重现风貌的同时重塑功能。
轻资产艺术机构怎样发展壮大
从艺术机构自身发展壮大的需求而言,搭上艺术外滩品牌建设的快车也十分有必要。
绝大多数美术馆、展览馆机构都属于轻资产公司,主要依靠办展、售票和文创等方式盈利,因此很难通过抵押方式获得银行贷款用于企业发展,一些机构负责人并不讳言:艺术产业需要资金支持。
“艺术+金融”融合服务的探索,也在艺术外滩品牌建设内容之列。为支持黄浦区文化品牌建设,建设银行发布“‘建’赏家”黄浦区文化消费金融服务品牌,融入普惠金融、数字化管理等多个领域,有针对性地推出多元定制服务。
“搭建一个平台,产业链上的相关主体参与进来,有发展需要可以互相支撑。”黄浦区文化和旅游局局长许艳卿介绍,作为艺术外滩建设的重要机制保障,区里成立了艺术外滩建设工作联席会议,初期共有成员单位66家,将充分发挥主动性和积极性,聚焦服务、发展和融合,研究解决艺术外滩建设中的重大问题,推进企业集聚、交流合作、项目共建,政企联手共同推动艺术外滩建设。
2023外滩国际艺术节也于昨天启动,即日起至11月,建筑艺术、潮流艺术、数字艺术、时尚艺术及设计策展相关主题的近10场系列活动将陆续亮相,32个场馆、58场展览,聚焦城市空间,将艺术融入生活,推动社会大美育,为市民和游客带来多彩的文化盛宴,促进文旅消费提升,进一步扩大艺术外滩影响力,为城市增添更多活力和魅力。
作者:周辰
编辑:施薇
图源:视觉中国
*文汇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