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俯瞰江宁路街道76街坊。(采访对象供图)
昨天午后一场大雨并未影响“幸福76照相馆”的人气,在静安区江宁路街道76街坊旧改基地门前,前来拍摄全家福的居民络绎不绝。“阿姨笑开一点!”跟随着摄影师的指导,闪光灯下,一家人的笑容被记录在相机中,期盼与幸福也在这一瞬间定格。照片中,依偎在老伴身旁的龚美琳自上世纪70年代嫁到76街坊,已经住了51年,50多平方米的屋子养育了祖孙四代人。
老房故事见证城市变迁。江宁路街道76街坊是苏州河静安段最大零星旧改地块,涉及二级旧里、新式里弄、老公房等共计709证,涉及户籍人数2439人。
截至昨晚记者发稿时,该地块签约率达99.86%,其中居民100%签约。76街坊将迎来新生,这也标志着苏州河静安段“昌平路昌化路”街区最后一块旧改拼图完整落定,苏河湾滨水商务集聚带将迎来新一轮发展。
居民签约爽快,后续工作更要做好
签约首日就以99.29%高比例生效,第二天居民100%签约。三乐里居委会主任沈菊芬称之为“意料之外,也是情理之中”。在社区工作17年,她对旧改不陌生:“这几年居民心态变化很明显。”
沈菊芬回忆,76街坊所在的昌化路、昌平路,也称“两昌地区”——因旧里小区集中、居民居住条件差、街区环境脏乱而被老上海人熟知。2015年,“两昌地区”72、73街坊启动旧改征收;2017年,昌平路桥市政工程建设征收启动……看着邻居们纷纷告别旧里搬入新居,76街坊居民望眼欲穿。
所以,一方面,居民旧改意愿比之前更强烈。特别是此前因为房屋过于狭小等先天不足、“一平方米马桶改造”没有成功的阁楼,老人夜间还是用手拎马桶,旧里的倒粪站也保留至今。旧改成为他们新生活的盼头。
另一方面,周边旧改案例也让居民口耳相传“早走早得益”——昌平路桥市政工程征收是静安区实行“一证一套”、全货币引导方案的征收地块。其高比例生效、早签多得益的示范效应也让“摒”到后面能多拿的“老证思想”慢慢消退。因而,居民签约特别爽快。这也让居委会干部意识到,做好群众工作,促成签约只是一小部分,更重要的是签约后的工作。
今年4月,76街坊旧改项目一公示,76岁的孤老李四杰便慌了神:他在上海没有亲人,也不会使用智能手机,想留在熟悉的江宁路街道,却又发愁如何挑选一套称心如意的房子。便委托“老面孔”沈菊芬帮他物色附近的房子,届时再用动迁款购买。有了委托,沈菊芬根据老李的要求开始看房。一套不成又继续扩大范围物色其他房源。在居委会一次次的协调张罗下,老李付了定金,签了合同,他说:“我用实际行动支持旧改。”现在,老李掰着手指数搬家的日子。
76街坊也有不少特殊情况。其中,有107证因承租人过世导致签约主体需要协商变更;还有123证因身体不便、长居外地等原因,需要家庭内部委托变更签约主体。三乐里居民区党总支副书记李俊介绍,街道请来各方力量,在两个月里开了不下200场协调会,一户一方案,甚至是一人一方案,将矛盾冲突逐一化解。
71岁退休居民区书记张永义是街道“老书记工作室”成员之一,他有一个小本子,记录下这些“曲折”。本子上密密麻麻地记载每家每户的情况,一一梳理,再一一想出对策。
老书记们用宝贵的社区工作经验,专攻疑难杂症。比如旧改的启动,也把一对同父异母两兄弟多年的矛盾暴露出来,这样的蛋糕怎么分?老书记条分缕析,人大代表、政协委员、法律顾问等也配合充分发挥知情知政、公信见证的作用。最终兄弟俩松了劲儿,各退一步。矛盾化解的同时,也锻炼出一批成为“动迁能手”的居民区书记,同时又带教成长了一批旧改一线的年轻干部。
“城市在蝶变,人情味不变”
20多平方米的照相馆两天前“开业迎客”,陈设布置都来自旧改居民家里的老物件。“这几件老家具出自我们家,是1938年爷爷搬来时添置的。”居民郭瑾拉着老邻居来拍照,老物件让她小时候的一幕幕回忆涌上心头。
虽说盼旧改,但是说要离开,居民们都不舍这里街巷市井的烟火气。江宁路街道特别策划了“留住江宁记忆,对话幸福未来”76街坊系列活动,邀请居民为76街坊留下历史瞬间。
80后摄影师龚云峰每天上午9点不到就来了,一忙一整天。“阿姨爷叔与我父母几乎同龄,就像给自家长辈拍照。”龚云峰家的老人也经历过旧改,他能体会到希望与期盼在这个小小的照相馆分享传递,“城市在蝶变,但人情味不变”。
毗邻76街坊,是中共中央秘书处机关旧址纪念馆、MOHO综合商业区,经过近十年的旧区改造,充满着历史文化底蕴的街区焕发出蓬勃活力。作为上海“一江一河”重要组成部分和静安区“一轴三带”发展战略重点区域,76街坊也将成为苏河湾滨水商务集聚带的一部分,为城市发展留足想象。
作者:王宛艺
编辑:施薇
*文汇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