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市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局分别会同市委宣传部、市教委、市科委、市文化旅游局、市财政局、市审计局、市统计局、市司法局、市档案局、上海社科院,联合印发新闻、出版、高等学校教师、自然科学研究、图书资料、会计、统计、审计、公共法律服务、档案、社会科学研究等11个职称系列评审办法。至此,上海已累计出台25个职称系列改革办法,完成本市全系列职称评审标准修订的改革任务。
职称是专业技术人才学术技术水平和专业能力的主要标志,职称制度作为科学评价、用好用活人才的“指挥棒”,是激发广大人才创新活力的重要杠杆。2018年起,根据国家部署,本市深入推进职称制度改革,市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局通过健全制度体系、完善评价标准、创新评价机制、畅通晋升渠道、优化服务体系等措施,会同相关行业主管部门推进重点领域改革,圆满实现了职称制度改革的阶段性目标,为下一步纵深推进职称制度改革奠定了坚实基础。
健全“1+3+N”职称政策体系
坚持系统集成,分层分类完善职称管理办法,构建职称管理的“1+3+N”制度体系。
“1”即深化职称制度改革的实施意见;“3”即上海市职称评审管理办法、中级评委会管理办法以及高级评委会管理办法;“N”即优化民营企业职称工作、优化科技创新领域职称评聘工作等约20项综合性配套政策,以及教育、卫生、自然科学研究、新闻、体育、艺术、会计、农业农村等25个系列职称评审办法。新的职称制度框架体系基本建成,设置合理、评价科学、管理规范、运转协调、服务全面的职称制度基本形成。
完善职称评价标准
着力推进评价标准“破四唯”与“立新标”并举,加快建立以创新价值、能力、业绩为导向的人才评价体系。
在破除“唯学历、资历”方面,本轮改革中在职称全部系列都为有真才实学、业绩突出的人才设置了“绿色通道”,可通过同行专家推荐突破学历、资历规定进行申报;对攻克关键核心技术,取得国际领先重大原创性成果,或承担国家重大科技任务并取得突破的青年科技人才,还可不受原职称等级、学历、任职资历等条件限制,直接申报高级职称评审。在破除“唯论文”方面,合理设置论文评价权重,例如,在文物博物、图书资料、新闻等实践性强的职称系列,逐步推行代表性成果评价作制度,代表性新闻作品、决策咨询报告、展览展示活动方案均可作为评价依据。在破除“唯奖项”方面,不把奖项作为申报的限制性条件,行业内有影响力的专业奖项可作为加分项,推行代表作制度,成果转化经济效益、研究成果的社会影响力、实际解决的工程技术难题等情况均可作为职称申报的重要内容。
坚持分类评价,根据不同行业、专业、领域专业技术人才发展规律,分类制定新的评价标准,彻底改变职称评审标准“一刀切”的问题。例如,高校教师按照教学为主型、教学科研型、科研为主型、社会服务型等制定不同标准;档案系列分为“工匠型”和“学术型”两类分别设置评价要素。
创新职称评价机制
为特殊人才设立特殊评价机制,鼓励优秀人才脱颖而出。
建立职称评审“直通车”,即聚焦重点产业“高精尖缺”科技创新人才,对本市企事业单位引进的海外高层次科技人才、业绩贡献突出的民营企业高层次人才,可比照同类人员直接申报高级职称评审。截至2022年,本市共有约500人通过“直通车”取得高级职称,其中海外回国人才约占20%,主要集中在集成电路、人工智能、生物医药、经济管理等重点领域。
优化“绿色通道”,即业绩突出、成果显著的优秀中青年人才,可突破学历、任职资历要求,申报高一级职称评审。例如,卫生系列对具备卫生类相应专业博士学位,达到相应专业工作标准且业绩突出、成果显著的副高级卫生专业技术人才,可突破任职资历要求,提前2年申报正高级职称。
设立职业贯通“立交桥”,畅通本市高技能人才与专业技术人才职业发展通道,贯通领域覆盖工程、农业、工艺美术、文物博物、实验技术、艺术、体育、中等职业和技工院校教师等8个职称系列,支持高技能人才参加专业技术职称评审。同时,为具有绝招、绝技、绝活,并长期坚守在生产服务一线专业岗位的高技能人才设立直接申报的通道,中华技能大奖获得者及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的人员,可直接申报正高级职称。
探索特殊人才评价“举荐制”。“以才荐才”,探索顶尖技术团队专业技术水平评价与现行职称评审相衔接,由战略科学家、高峰人才、关键技术攻关团队负责人推荐其核心团队中取得重大基础研究和前沿技术突破、解决重大工程技术难题的成员直接申报高级职称,举荐专家的评定意见作为评审的重要依据,由相关评委会确认申报人员职称。
拓宽人才发展通道
打破层级“天花板”,拓展专业覆盖面,进一步畅通各类专业技术人才申报渠道。
纵向突破职称层级设置。本轮改革将中小学教师、工程、经济、会计、统计、审计、工艺美术等13个系列未设置正高级的职称系列全部设置到正高级。
横向拓展职称覆盖面。聚焦国家重大战略需求和产业发展需要设立新评审专业。五年来,先后增设了集成电路、人工智能、生物医药、药械监管、社会工作、网络作家、绿色建筑、建筑信息模型(BIM)、装配式建筑、党务工作者、快递工程、文创研发、科技成果转移转化、知识产权、运动防护师、病案信息、临床研究、大数据、区块链、创意设计、科学传播等21个新专业。
打破户籍、身份、档案等制约,进一步畅通各类经济组织、社会组织和自由职业者申报渠道。重点优化非公领域人才职称评审,例如,在全国率先由市文联组建面向新社会文艺工作者的艺术系列职称评审委员会,为非公领域艺术人才开展社会化职称评价;将网络文学、艺术、工艺美术、文物博物、翻译等自由职业者纳入评审范围。
作者:占悦
编辑:单颖文
责任编辑:顾一琼
*文汇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