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大厦,一艘巨轮,北外滩的标志性灯塔,这三个元素并置形成了艺术家尔冬强新展的海报,也让今天在朱屺瞻艺术馆开展的“千帆竞发——虹口·ART DECO尔冬强江南田野调查(城市考古)文献展”主题呼之欲出。
作为上海Art Deco(装饰艺术风格)最早的研究者之一,尔冬强这次将目光聚焦于虹口区这个Art Deco高密度分布区,也是上海“一江一河”交汇处,首次以河道为路径开展田野调查,梳理黄浦江、苏州河、虹口港、沙泾港、俞泾浦的沿岸遗存。糅合历史影像与当下创作,他挑选了300余件展品,在“城市考古”中展示旧影故纸中的“虹口制造”,用文献、器物、场景复刻等重构滨水岸线生活样貌,探讨城市更新、街区活化,在历史遗存与现代生活的碰撞中启发人们的思考。
以“一江一河”为着眼点,切中上海城市特性
百年前的国际航班线路、汇山码头地图、船用罗经……展厅入口处,这些与航海有关的老物件成了展览的序章。尔冬强将这部分冠以“虹口的航海时代”的新提法,并成为展览主题“千帆竞发”的逻辑起点。
尔冬强坦言,近年驾驶无动力帆船完成“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视觉文献计划的体验,让他意识到“海上视角”对展览的重要。过去,他在上海做Art Deco田野调查时,通常凭借1:500的地图,沿着一条条小马路搜索城市印记。这次,他从虹口区位于“一江一河”交汇处的区位特点入手,从航运、海事等角度着手发掘素材,再现上海这座港口城市自开埠以来发达的国际交流、繁盛的商业。这次发现的1936年9月美国某船公司日历就显示,当时每周从汇山码头至少有两班船开往世界各地。而据天潼路、闵行路上五金店铺的《五金手册》记载,店内贩售的不仅有普通五金器材,还有许多船用的专业工具、零件,可供往来航船维修、更替等。
上海社会科学院研究员熊月之说,结合这些展品再看今日北外滩航运业的发达,更能理解产业发展的历史机遇与深厚积淀。明代黄浦江、吴淞江在北外滩区域合流,二水合力使得这里江阔水深、江底平实,大大小小的码头从外滩沿线逐渐北移,虹口区航运业应运而生。航运的发展,又带来了酒店业、代理业、商业等的繁荣,也带来了文化的兴盛。Art Deco等国外艺术流派由此进入虹口、融入上海,并被广泛应用于楼房、家具、火车,乃至月份牌、广告牌、电影、书籍等生活日常,让上海与世界深度连接,体现了上海海纳百川的城市精神。“‘千帆竞发’这个主题,一下子切中了上海因海而生、因海而盛的城市特性”。
运用新技术办展,丰富市民“大美育”体验
灯光下,八仙桌配上波浪形桌面装饰很是吸睛。这是展厅二楼模拟河滨大楼内景的一件作品。通过切光灯展陈新技术,这里以明暗对比突出展品细部与重点,更方便观众欣赏、理解的同时,也为人们带来更舒适的观展体验。
考虑到朱屺瞻艺术馆以服务周边居民、公园游客为主,此次展览一方面通过新技术为观众带来高品质享受,另一方面聚焦区域历史遗存,通过爬梳地方志、搜罗旧物、实地勘察等,放大了20余个“虹口制造”品牌,让人们了解身边的历史与骄傲,助力公共美术馆更好地推进“社会大美育”——上海搪瓷五厂曾位于天宝路,“淘宝”到的瓷盘画面上,时髦女郎脚下的地板、桌上的摆件、身后的楼梯都是Art Deco风格;上海无线电七厂曾位于欧阳路,翻拍当年杂志,再现这栋Art Deco建筑外观经典……在尔冬强看来,这些展品透露出浸润着Art Deco风格的城市“烟火气”,展现了上海接受外来新鲜事物的能力,也通过历史钩沉,提升人们对街区的自豪感与归属感。
虹口区文旅局相关负责人表示,美术馆是社会文化建设和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彰显上海文化品牌标识度,弘扬城市精神的重要载体。本次展览通过立体多维的诠释,实现了都市文化资源的再挖掘、都市艺术价值的再发现、都市美好生活的再体验,引领观众解读虹口区文化肌理,打开人们解读上海文化的窗口,丰富市民“大美育”体验。
作者:单颖文
摄影:叶辰亮
编辑:王宛艺
责任编辑:祝越
*文汇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