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长宁区结合城市更新与“15分钟社区美好生活圈”建设,联合多方力量,整合资源、盘活存量、创设增量,以嵌入、联合、更新等多种方式,打造了一批“小而美”的新型公共文化空间,努力建设市民家门口的演艺新空间、人文新景观、休闲好去处,为公共文化服务“最后一公里”注入了创新活力,成为了基层文化建设的“最美一公里”。本期的“公共文化示范区创新发展”系列报道,一起来探索“最美一公里”是如何打造的……
科学规划+文化赋能使旧空间焕发新光彩
“我现在基本上每天都要去小木屋坐坐,这里已经成为我们小区居民们集体的大客厅了!”上午九点半,家住华阳路街道华院小区的居民陈老伯准时来到“小木屋”,和几位邻居们一起等待接受健康咨询指导。
陈老伯口中的“小木屋”,其实就是小区里的华院邻聚荟,这幢木质结构的2层楼房,造型独特别致,正门紧邻小区林荫道,背后是小区的大草坪,远远望去,仿佛林间小屋,因此也被居民们亲切地称为“小木屋”。
据悉,华院邻聚荟的建设,旨在为居民打造更多公共空间。建成开放后,这里成为了集居民议事、公共阅览区、智能服务、学习讲座、群文团队排练、休闲景观为一体的公共文化空间。与此同时,华院邻聚荟内部空间一侧为面向大草坪的玻璃窗,另一侧为华院小区的历史风貌墙,既有自然环境的优美,又极具历史文化底蕴。在2022年的长三角及全国部分省市最美公共文化空间大赛中,华院小区邻聚荟更是斩获“最美公共文化空间大奖”“百佳公共文化空间奖”和“网络人气奖”三项荣誉,成为了远近闻名的“最美空间”。
其实,华院邻聚荟只是长宁区通过“科学规划+文化赋能”使旧空间焕发新光彩的一个缩影。近年来,通过精心规划和城市更新,长宁充分用好历史建筑、街区园区、楼宇商圈、公园绿地、交通枢纽、地下民防等各类场所,在居民身边打造了越来越多的文化新空间。
百年愚园路上修缮开放的中共中央上海局机关旧址、《布尔塞维克》编辑部旧址、钱学森旧居等红色地标,赓续了红色基因;上生·新所通过城市更新,将孙科别墅等3处优秀历史建筑以及11栋工业建筑改造开放,吸引源源不断的市民前来体验“打卡”……让长宁的历史文化底蕴焕发了现代魅力。
文化同样赋能着长宁“一江一河”的建设。近年来,长宁对苏州河长宁段桥下空间进行规划打造,将桥下空间转变为了活力开放的功能性文体旅复合新空间;苏州河长宁段步道11.2公里全线贯通,今年5月建成启用的中山公园游船码头,紧密连接华东政法大学、中山公园,成为了市民游客了解上海滨河空间治理、历史建筑群保护及探索城市深度游的理想范本;沿苏州河区域建设滨河秀水带,建成开放的荟水天中、乐享花园、镜花园等口袋公园,创设微景观、休憩点、健身点,形成“一河十景”苏河靓丽风景线,让苏州河长宁段成为了一颗闪耀的明珠。
群众自治+社会共治为可持续发展增添动力
打造了美丽的公共空间后,如何让它们更好地服务于市民群众呢?培养居民的“主人翁精神”是关键。为此,长宁通过政策引导和扶持,广泛动员社会力量参与新空间运营管理,积极将资源输送型的传统管理方式向资源集聚型转变,不断提升服务效能和市民的文化获得感和参与度。
从博主与居民同台走秀的“大家时装周”,到童心满满的“玩具交换屋”、暖萌欢乐的“人宠友好派对”,再到居民群众均可参与的“低碳生态园”……自建成开放以来,位于新华路345弄深处的“新华·社区营造中心”不断“出圈”。这个由新华路街道引入社会组织耕耘的“营造中心”,将居民对美好生活的愿景与党建引领下的自治共治有机结合,组织动员居民参与到社区事务的各项环节,支持、培育和提升居民的自治共治能力,不仅成了广受居民好评的“公共客厅”,也成为了新华路街道打造“人人参与共创美好街区”的生动样板,越来越多的美好在这里由居民发起、创造,每一位居民都能在这里找到属于自己的“小天地”。
像“新华·社区营造中心”这样,由政府搭台,加强居民和社会机构共建共商共治的空间,在长宁并非少数。虹桥街道的“融·古北驿站”、华阳路街道的第一个社区美术馆“华漾美术馆”、程家桥街道机场新村的“社区参与式博物馆”等,均由居民和企业全过程参与,实现了社区居民对文化空间的自我管理。值得一提的是,在这些空间的打造过程中,政府还会定期组织居民、商户等召开议事会,从提出建设、到规划决策、再到引入项目,为各类新型文化空间的打造和融合搭建了有效协商平台,实现了文化空间和活动自主管理模式。
同时,长宁还依托产业项目、商圈经营主体的运营管理,为区域内空间的可持续发展增添不竭动力。愚园艺术生活街区上打造了由本区文创企业创邑实业运营的“愚园公共市集”,形成了融合艺术、设计、人文、娱乐的跨界生活美学街区,并定期在“粟·上海”社区美术馆举办画展、工作坊、骑行分享会等活动项目,同时保留裁缝铺、鞋匠铺等便民服务,让多元文化并进,增添了街区的烟火气;区内文化类社会组织猫悦上城将自主开发的部分文化产品,通过在缤谷商业广场设立的公益非遗影像公共体验基地,为市民免费提供参观体验;长宁Art Park大融城则以“艺术+文化+科技”三重引擎,借助升降幕布与投影设备,打造了影像载体以传播文化并科普知识,展示市民创作的各类作品……如今,这些“小而美”的新型公共文化空间,已经逐渐将公共文化服务延伸到了更广泛的人群中,成为了长宁人工作休闲、茶余饭后的好去处。
新品牌+新体验让空间更富人气与温度
随着社会的发展,新品牌、新体验受到了越来越多市民的青睐。在此基础上,长宁聚焦品牌打造,以高品质的文化服务吸引居民游客更多参与、体验、互动。在各类新型公共文化空间,定期组织涵盖不同艺术形式和文化领域的各类活动,使新空间更接地气,增加与市民的粘合度。
去年,长宁图书馆创设的智慧借阅服务新场景——“新页书房”智慧图书馆,今年上半年延伸至长宁区非遗中心,打造成为了“新页书房·非遗主题馆”,智慧场景不断向街道社区文化活动中心延伸,创新了文化服务供给方式。据悉,自运行以来,“新页书房”收到读者订单总计8469个,访问21645人次,成为引领公共文化空间智慧阅读的新高地。
在以数字赋能增加新鲜度,深耕“长宁阅读”品牌的同时,长宁还链接各方高品质文化资源,努力打响“长宁音乐”“长宁演艺”品牌,与王小慧、汤沐海、辛丽丽等知名艺术家合作,设立了一系列艺术展示馆、名家工作室,引进高水准展览、演出和培训资源,为新空间注入了浓厚文化氛围;与上海音乐学院、上海师范大学音乐学院、上海交响乐团、上海民族乐团、上海人民广播电台等高校、院团、文化企业等开展深度合作,联手打造了上生·新所、临空音乐公园、黄金城道、中山公园、新虹桥中心花园、愚园艺术生活街区、苏河华政步道等地标性音乐艺术商圈、音乐艺术绿地、音乐艺术街区,为市民带来了一场场精彩的艺术盛宴。
此外,长宁还联手市级资源,推动全民美育,进一步提升“长宁舞蹈”品牌影响力。近年来,长宁联合区域内的上海芭蕾舞团、上海歌舞团、上海市舞蹈学校、上海戏剧学院舞蹈学院等四所专业院团,利用优质资源,持续开展“曼舞长宁”舞蹈艺术推广季活动,促成“荷花奖”连续多年落户长宁,并定期推出不同主题和舞种的定制式活动,为市民提供高品质舞蹈艺术精品。同时,长宁还构筑“社会大美育”体系,整合市、区文联资源开展专业版画艺术家进校园等活动,并牵线程十发美术馆、刘海粟美术馆、上海油画雕塑院美术馆三大市级美术馆,促进馆校合作,开出课程菜单,专门为长宁区的10余所中小学校的学生定制沉浸式美育课堂,将学校的美术课开进了专业美术馆。
据悉,接下来,长宁将以“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为人民”的理念,进一步确立公共空间科学布局,盘活存量、激活增量,秉持融合开放的态度,引导政府、社会、市场共同参与新型公共文化空间建设;鼓励市民游客从被服务者化身为“供给者”,共同参与空间运营,不断提升文化自觉和社会责任感;开展有组织的文化活动,创设有品牌的特色项目,活跃新空间,增加其粘度和口碑,对重要规划、项目、活动、服务等进行多元平等协调,提供老百姓真正需要的文化服务,并引入更多的专业运营团队,对新空间进行科学运营,以丰富、多样化的服务满足人民群众个性化、品质化的需求,让为公共文化服务的“最后一公里”,成为基层文化建设的“最美一公里”!
来源:上海长宁
编辑:吴泽斌
责任编辑:王蔚
声明: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