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末饭点后进入长宁区“凯田集荟”限时步行街,生活感扑面。粉红色的人造沙滩上是蹒跚学步的稚儿;步行街边的咖啡馆门前坐着三两排看演出的老人;主街上,年轻的父母牵着幼童在市集摊位前询问:“这个活动怎么玩?”
眼下,沪上分时步行街竞争颇为激烈。去年启幕的“凯田集荟”已自我迭代至“2.0版”。参与运营的IM Shanghai长宁国际市场部负责人王楠这样看:“换了种玩法,结合街区特点打造有氛围感、生活感同时又不失时髦的分时步行街。”步行街所在的新华路街道注重建设“15分钟社区美好生活圈”,亲民是要义。集市的招商逻辑据此调整,“免收摊位费。品牌通过邀请消费者参加活动,赠送产品以及支持集市主题活动的方式引流,做浓做厚亲民氛围”。
这似乎正反哺周边商圈,“就商场内部数据转化看,零售额在分时步行街开启的阶段有50%左右的增长。”王楠说。
上海社会科学院文化创意产业研究室副主任、研究员曹祎遐认为,“分时的最终目的是为了不分时,即在整个年度实现流量的均衡分配,拉平消费曲线。这指向可持续发展能力,最理想状态是正常进行商业活动,但在产品上不断迭代附加的内容和价值,提升边际收益。”
玩法
馥野,一个针对年轻人的微醺品牌,是上周末集市上最时尚的摊位之一。上前询问摊主的游客不约而同,“怎么玩?”这正是“凯田集荟”的底层逻辑:“玩”重于“卖”。
但便民生活圈中的集市,自然人流层次分布多元,玩法需切中消费者心理的最大公约数。集市现场,随处可见“参与游戏,赢福利”“套圈有礼”等品牌活动。凯旋公寓距离集市几步之遥,居民何女士带着女儿赢得不少战利品:跳绳挑战赢来的能量冲剂、套圈得来的小玩偶、填问卷获赠的饮料……“既然来了就参与一下,玩一下也轻松。”她说。
不过,诸如此类的玩法都是让利给消费者。记者发现,大部分品牌摊位基本上不做售卖或不以售卖为主。没有明显经济收益,摊主为何愿意来集市?
馥野主理人王师更重视此次活动带来的品牌拓展效应,“‘凯田集荟’离社区近,有各个年龄段的消费人群,有利于进行更大范围的消费者调研。”
上周末,“凯田集荟”第二季市集举行了第三场活动。馥野等品牌是因主题契合度较高而前来合作的“流动摊位”,“集市免收摊位费没有太大的经营指标压力,这笔支出用于摊位硬装吸引人流拍照、打卡在社交媒体上形成自然传播,促成集市与品牌共赢。”王师说。
特色
安义夜巷、外滩枫径、茂名北路、浦东滨江的富城路……分时步行街、集市逐一涌现,品牌的选择也越发广泛。“凯田集荟”如何避免似曾相识的审美疲劳?
王楠正探索将品牌同主题活动密切结合,通过与活动的适配度形成消费体验感上的差异化。
她认为,“凯田集荟”应形成独立IP,“身段更灵活,能做集市能做活动也能做策展”。
曹祎遐指出,分时步行街引入品牌进行运营、促销可有暂时的趣味性,但关键还是要找到有竞争力的核心内容,“未来打造步行街不妨思考是先形成品牌集合效应,还是营造一些网红经济再转化?当前盛行做法是通过机制设计,把流量背后的规律提取出来,打造步行街品牌。但理想效果或许如英国伦敦西区考文特花园的,穿插艺人表演、建筑审美之类的一个具有综合感受度的步行街”。
至于品牌选择,她认为可以根据市场需求形成客群定位,以此达成未来长期性的合作可能,“通过市集、分时步行街平台进行嫁接是合理筛选的过程,但要把优质内容沉淀下来,把时间做长,口碑也就呼之欲出”。
作者:苏展
图片:采访对象供图
编辑:王嘉旖
责任编辑:单颖文
*文汇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