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是第33个全国土地日。记者从市规划资源局获悉,目前上海已完成规划开发边界外低效建设用地拆除复垦总规模累计101平方公里。其中,新增耕地45平方公里,新增林地35平方公里,从而为乡村发展擦亮底色、注入活力,也为全域土地综合整治奠定实践基础。
探索“土地整治+”创新实践
自2010年以来,上海依托市级土地整治项目、郊野公园和低效建设用地减量化等各类土地整治工程,增加耕地面积、提高耕地质量。
目前,上海已实施17个市级土地整治项目,不仅有效增加了耕地面积和质量、改善了乡村风貌和生态环境,更尝试跨界融合,探索艺术、体育、自然教育等一系列“土地整治+”创新实践,不断拓展土地整治内涵和外延,成为发掘乡村价值,促进城乡互动、城乡等值化发展的重要抓手。同时,以土地整治为路径建设10个郊野公园,相关职能管理部门聚焦生态功能重要节点打造46平方公里的生态野趣开敞空间,接待游客超2800万人次,成为提高居民幸福感、提升城市品质的重要保障。
在国土空间规划指引下,上海以郊野单元规划为平台,全面推动低效建设用地减量化,同时以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为思路,制定“以减定增,以增促减”的用地计划联动机制,积极寻求超大城市可持续发展的转型路径。
位于金山区廊下镇友好村的“农林水乡”,是二期市级土地整治项目重点打造的生态节点工程,也是廊下郊野公园的网红打卡点。这里不仅风景如画,为周边村民和市民提供了休闲好去处,还承担了生态修复和自然保护功能。
华东师范大学生态与环境科学学院的陈雪初教授长期在这里开展科研示范,据他介绍:“原来农业尾水直接排到河道里会对环境产生影响,现在通过农林湿复合系统进行净化,不仅有效减少农业面源污染,而且尾水里面的氮磷变成营养物质,促进了植物的生长,也吸引鸟类、蛙类等多种生物在这里栖息,区域生态环境得到了明显改善。”如今,一些公益团队还组织亲子家庭前来体验沉浸式自然科普教育,让大家一边玩儿一边学习自然科学的知识。
启动全域土地综合整治试点
上海全域土地综合整治不同于传统意义上单纯以新增耕地为目的的土地整理复垦项目,而是立足于自身发展特点和多年土地整治实践经验,从2018年开始探索打造“上海经验”“上海样板”。
松江区泖港镇是上海最早启动的全域土地综合整治试点镇之一,坐拥万亩泖田风情和十里涵养林带,肩负农业生产、生态保育重任。同时,镇里面临一些现实问题,比如现状耕地破碎化明显,乡村产业能级较低,农民改善居住条件呼声很高,等等。
当泖港镇启动试点后,情况开始逐步改变。市、区、镇协同配合,紧扣规划实施和区域发展目标,编制完善郊野单元村庄规划,积极开展村庄设计;通过搭建规划行动平台,协调各类空间要素,策划安排各类建设行动,做到“把每一寸土地都规划得清清楚楚后再开工建设”。
目前,泖港镇郊野单元村庄规划和全域土地综合整治实施方案已经区政府批复同意,正在积极开展各类单体项目实施工作。根据实施方案,泖港镇实施周期内整合了田、水、路、林、村、产等各类单体项目17个,集聚各类财政资金、社会资本超过30亿元。预计到2025年,净增耕地面积超过5%,5亩以下零碎耕地斑块数量和面积均大幅度减少,永久基本农田布局更加集中连片;实现黄桥村、腰泾村和曹家浜村农民全部集中居住,配置公共服务设施,改善生态环境,建成宜居、宜业、宜游的乡村新社区;通过“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点状供地”等规划土地政策,吸引优质乡村产业尽快落地,提升产业能级,不断壮大集体经济活力,让农民获得更多发展红利。
助力超大城市乡村价值全面提升
基于松江区泖港镇、金山区廊下镇2个试点探索,上海去年印发《关于实施全域土地综合整治的意见》,逐步建立全域土地综合整治实施机制和政策框架,形成一批可复制可推广的成功模式,由点及面、由表及里,基本建成具有江南田园风貌特征和超大城市特点的乡村国土空间新格局。
一方面,上海研究完善政策机制,搭建高效实施平台,如乡村产业协同发展服务平台,依托上海联合产权交易所探索市场主体与全域土地综合整治区域的合作模式。另一方面,稳妥推进全域土地综合整治试点,联动“一江一河”、两翼齐飞、“五个新城”、南北转型、崇明世界级生态岛等战略空间,按照全域规划、整体设计和综合实施的路径持续推进相关工作。
作者:史博臻
编辑:施薇
*文汇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