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大城市上海,首次将保护野生动物栖息地写入法条。
经二十余年发展,上海森林覆盖率从3.17%增至18.51%,城市公园、口袋公园串起绿链绿廊,优质生态孕育了生物多样性。全市范围共建有4个自然保护区、22个市野生动物栖息地,监测记录到的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达150种。
超大城市里,野生动物何以为家,如何设立野生动物栖息地,把握好人类生活与自然的适度边界,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这对于加快建设“生态之城”的上海来说尤为关键。今天,市十六届人大常委会第三次会议表决通过了《上海市野生动物保护条例》(简称《条例》)和《上海市健全浦东新区生态环境保护制度若干规定》(简称《规定》),其中亮点频现,包括首次建立栖息地制度、建立候鸟科学防护巡护制度、明确禁止投喂野生动物、加强生态环境损害修复等。
“把有益经验举措提炼固化、创新完善,形成契合上海特点的制度规范,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市人大常委会法工委主任阎锐这样阐释。
下绣花功夫,复刻“蛙声一片”
眼周一圈白色羽毛颇为醒目,宛如针线绣过。这是颇受古代文人墨客钟爱的暗绿绣眼鸟,曾频繁出没于嘉定区浏岛野生动物重要栖息地。其地处嘉定区北部华亭镇,四周环水的独特岛状环境,适合鸟类栖息。
自2013年起,上海选择了一批生态基底好、野生动物分布相对集中的区域探索建立野生动物栖息地。浏岛就在其中。历经十年探索,这些栖息地不仅成为野生动物赖以生存、繁衍的重要空间,更化身自然科普地。在浏岛,内设的生态科普馆,诉说着这片水域森林的前世今生,生动科普着诸多野生鸟类的长相特征、生活习性。
优质的栖息地要拥有丰沛完整的生态系统,这需要久久为功的精细绣花功夫。比如,青浦区张马村野生动物重要栖息地,虽已圈出保护区域,但由于不同蛙类习性不同,短时间内无法复刻村民们儿时记忆中的“蛙声一片”。
缺乏资金支持,是摆在各大栖息地眼前的首要难题。目前,栖息地维护费用主要源于财政拨付、企业自筹。这造成了栖息地管护水平、管理成效参差不齐。上海仁渡海洋公益发展中心理事长刘永龙关注到,此次,野生动物保护经费纳入政府部门预算被写入法条。“有了明确的资金支持路径,栖息地建设就更有保障。”
夯实物质基础,还需加强人员队伍建设。“每种野生动物都有其特有习性、喜好,唯有长期观察了解的人才能以最小尺度干预的方式保护好它们,引入经验丰富的社会力量至关重要。”
市绿化和市容管理局副局长顾晓君表示,将会同农业农村等相关部门进一步巩固栖息地修复成果,尽快建立和完善市野生动物栖息地制度,明确保护要求、管理方式和维护职责。同时,还将制定并发布野生动物保护巡护工作指南,加强对候鸟迁徙停歇地和越冬地等重点区域的巡护。
从重罚转为修复,搭好生物多样性“地基”
《条例》和《规定》中还有一个关键词——修复。
《条例》明确提出栖息地修复,对原生状态退化的野生动物栖息地进行修复,提升野生动物生存环境质量。《规定》中谈及的则是生态环境修复,要建立生态环境公益基金制度,保障生态环境修复等公益事项的开展。
“从传统重罚到强调修复,”在市人大常委会委员们看来,这是一种理念转变,更关键的是树立起社会共保护意识。
如何修复,长江流域的生态保护就是生动案例。市人大一项监督调研表明:自长江十年禁渔实施以来,水生生物资源和多样性均呈现恢复向好趋势。去年,长江口监测到鱼类种类达45种,较2021年增加了7种。其中,长江江豚监测数量达13头次,今年4月还监测到一头新出生的幼豚。
“江豚吹浪立,沙鸟得鱼闲”的生态画卷,源于政府、社会组织、志愿者等各方环环相扣的努力。譬如,为鱼建档、调控水库放水节奏、匹配水生动植物生长周期等。
类似的探索,还包括预计今年9月底完工的上海临港滨海海洋生态保护修复项目。这条绵延约17公里的滨海岸线,主要为保护修复堤外海滩、恢复潮间带生物多样性。修复过程看似仅是简单地投放青蛤等底栖生物,但过程中门道不少。每一物种的投放量,需精准计算其适应性、存活率,才能搭好完整的生物多样性“地基”,让鱼鸟有源源不断的丰富食物来源。
后续维护,离不开公众参与。《条例》为此明确:本市“每年11月为保护野生动物宣传月,4月的第二周为爱鸟周”。
兼顾生态与居住,禁止投喂野生动物入法
当夜鹭、貉等野生动物走进都市生活,居民们在感受自然之余,也滋生新烦恼。唯有厘清边界,才能兼顾栖息地的生态功能和社区的居住友好。
作为上海本土野生动物,貉能迅速地适应城市环境,种群数量实现爆发性增长。调研显示,上海至少约260个社区或绿地有貉分布,并集中于松江、青浦、闵行等区。
剖析貉密度较高的缘由,居民自发投喂是原因之一。“能否把禁止投喂野生动物写入法条?”立法征询时,曾有生物学家吐露心声。
吸纳各方意见后,《条例》将“禁止投喂野外环境自然生长繁殖的野生动物”写入其中。这令不少专家学者感到振奋。“阻断非自然食物源,让野生动物按照自然规律进行种群繁育。”刘永龙为此“支招”:针对经营性投喂产业链应明令禁止,加大执法处罚力度,从源头上遏制投喂行为的发生。
《条例》也明确应对之策:居住区内发现野生动物种群数量异常等情况的,可向区主管部门报告,由其组织采取措施。
作者:王嘉旖
编辑:苏展
责任编辑:顾一琼
*文汇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