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家渡花桥,一端接驳黄浦滨江金融集聚带新地标——绿地外滩中心,另一端则直通江岸。昨天,这一黄浦江沿岸唯一一条连通江畔的人行天桥,东西端实现结构贯通,正进行最后绿化营造,近期将向市民开放。夕阳余晖碎金一般洒在江面,在船只经过时一波波漾开去。由此,董家渡地下、地面、空中的“立体交通”初具规模。
董家渡,上海人心中的老码头,丰沛的水系孕育了几代人,也滋养出繁荣城区。过去几年,这片土地快速蜕变,成片旧里、小商贸市场在城市更新中逐步被高端组团式商务楼所取代,日新月异。
花桥的贯通落成,将整个外滩景观带与金融集聚带相串联,导入更多人流、客流,形成国际化的金融、商业、生活空间。沿着一条呈八字形的空中走廊,人们可以从董家渡老城厢腹地,横跨中山南路、外马路,直达南外滩滨江。在项目设计团队相关负责人谢军辉看来,这不只是物理空间的连通,连接的还是历史与当下,勾连起老城厢的记忆与乡愁。
图为董家渡花桥
回到江边,江岸看你是风景
黄浦江畔老码头,舳舻相接、帆樯比栉。岸上街巷密集,市井烟火气蒸腾。这是谢军辉记忆中的董家渡,“这里是上海的根,底蕴丰厚,保留着城市传统的生活方式”。因而他与团队在花桥方案设计之初,将其定位为:不限于通行功能,更是一处市民休憩游玩的公共空间。
“回到江边”,是设计的整体思路。主体是人,空间以流畅开敞的形态,自然地将城市建筑过渡到水岸。所以有了花草馨香的空中花园,设计团队更愿意称其为景观阳台,这里拥有全方位观江视野,与浦东陆家嘴遥相呼应。
谢军辉说,最初花园是规划在地面的,“抬升”经过多次专家论证,就是希望实现“人在桥上看风景,江岸看你是风景”。
图为董家渡花桥施工建设图
东西向的两条主路两侧种植了混合花径和毛鹃、金叶石菖蒲等多彩地被,内侧以樱花作为主题树种,点缀红枫、鸡爪槭等色叶中层植物,形成动态多彩的连续性景观延伸至滨江步道,季季有景、低头见花。“我们排除困难挖了2米深的树坑,还充分考虑绿植排水问题,绿化身处高空也能成活得很好。”绿地外滩中心花桥项目负责人赵政介绍。
回到江边,注定不乏“水”元素:景观大平台流畅如水波,小鱼浮雕标识游弋其中。桥面还嵌有一栋建筑,像一艘船停靠江畔,建筑表面通过细部元素,讲述当年董家渡航运历史。这栋建筑将用作文化中心,通过连廊与绿地外滩中心公共活动空间无缝衔接,吸引市民驻足。
入夜,水光流转,花桥外栏杆处的光电玻璃、地面铺装的点点星光为黄浦江畔夜色增辉。仔细打量,在铺装、座椅上,特意设计有艺术化处理的老码头地图,附上二维码,扫一扫便是这儿有嚼头的故事。
创新模式,完成高难度施工
整个工程从酝酿到落地,历时4年多。建设方介绍,花桥所处的黄浦区南外滩,金融产业集聚。仅花桥接驳的绿地外滩中心,已聚集了中国人保、海通证券、上海银行等金融业巨头。中山南路、外马路两条大马路交汇,带来可观的人流和车流,但也造成“金融城”与滨江间的分隔,通达性有所不足。
图为董家渡花桥施工建设图
“花桥怎么建,凝聚了无数规划者、设计师的心血。”在中山南路这样一条城市主干道上方,架起一条空中连廊,并不容易。中山南路花桥的安装,一度是最大的裉节。
中山南路花桥是钢结构“大块头”,重达1500吨。下方中山南路及董家渡连通道,车来车往,意味着施工中无法运用传统吊装形式。“我们召集所有参建单位,经反复论证,最后决定采用液压顶推方式进行施工。”赵政补充,液压顶推,就是事先将花桥整体拼装完成后,通过下方临时支架及上方滑轨自东向西顶推。
但中山南路是城市主干道,上有灯杆、高压线,下有电缆沟、各类管线,顶推时如何避免擦碰重要管线?“施工方提前做好预案,相关部门多方协调沟通,45天不分昼夜,才完成整座花桥安装。”赵政说。
作者:王宛艺
图片由采访对象提供
编辑:占悦
责任编辑:顾一琼
*文汇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