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生物医药、集成电路等先导产业的兴起,相关知识产权纠纷案件中,法官们遇上的难题更趋复杂化、专业化。“隔行如隔山”,高精尖技术领域需经验积累,法学背景出身的法官很难在短时间内速成。
“技术翻译”的需求由此而来。技术调查官,又被视为技术翻译、技术参谋。他们担当法官“辅助手”角色,将查明的技术事实快速、准确地传递给法官,帮助厘清是非曲直。
在市人大今天开展的多元解纷专项监督中,代表们为诉前调解阶段引入技术调查官这一创新举措点赞,但同时也抛出顾虑:面对庞大需求,有限的技术调查官难免遭遇“知识盲区”。如何更好保障科创“小巨人”企业的权益?代表们这样建言,与专业机构建立合作机制,丰富人才来源,让创新试点叫好又叫座。
最近,上海知识产权法院聘任新一届兼职技术调查官,“技术参谋”们来自科研机构、行业协会等单位,涉及有机化学、药物分析、环境水质等技术领域。“这是该法院继2020年招录聘任制技术调查官后,为进一步健全知识产权案件技术事实查明机制的又一有力举措。”代表们这样看待。
从断案到诉前,技术调查官跨前服务
知识产权案件的审理中,法律与技术问题往往交织在一起。对于技术问题的判断,许多时候直接关系到事实认定和法律适用,甚至影响判决结果。
杨浦区知识产权调解委员会就曾遇过一个现实案例:两家企业签下合约共同开发某软件。但等到最终交付时,双方对于成果却各执一词。A公司认为委托方没有履约,B公司坚持已完成合同约定的任务。
双方僵持不下,究竟以哪方为准?技术调查官在诉前调解阶段成为“技术参谋”,成功固定了功能测试前的相关证据,最终形成的调解结果令双方心悦诚服。
从断案延伸至诉前,技术调查官跨前服务,大大减少企业为诉讼耗费的时间、人力成本。这一创新试点是否有可能复制推广?深耕法律一线的代表们直言:难。
“难在行业、领域很难实现全覆盖,”杨浦区人大代表、上海胜康律师事务所主任徐微徨直言,由于部分科创企业所处领域颇为冷门,因此很难找到专业对口的技术调查官。部分案件中,相关单位引入外部专家力量,解决技术认证等难题。然而,这样的个案却难以推广。对于资源有限的科创中小微企业来说,能邀请到大咖来评断,实在可遇而不可求。
建立数据库,让科创企业“淘”到适配调查官
“能否在全市层面建立数据库,实现专业人才的跨域流动?”讨论中,杨浦区人大代表、上海凯正律师事务所合伙人孙瑜提出破解思路。
在他看来,打通人才数据库、促进资源要素流动,有助于让更多科创企业“淘”出专业对口的技术调查官。更进一步,针对部分涉及主体多、情况复杂的知识产权纠纷案件,还可考虑引入多名技术调查官,以弥补单一视角的不足。
在专家看来,技术调查官不仅能厘清案件纠纷,更能发挥“智囊团”作用,跨前帮助科创企业建章立制、规避风险。
实践中,“小荷才露尖尖角”的科创企业们,时常被知识产权的纠纷矛盾所拖累。“企业在即将上市前,正要踢出临门一脚时,恰恰也是最容易陷入被动之时。”上海电力大学教师吴亮,其另一个身份是人民调解员,精耕知识产权、技术合同领域。他发现,不少处于成长期的科创企业虽熟悉专利保护,但对商业秘密保护却是“一头雾水”。在遭遇不正当竞争时,企业常因种种顾虑导致进退两难。
“如果企业选择诉讼,可能影响其社会形象,耽误上市进程;而一旦放任竞争者抄袭、复制,企业的前期投入很可能打水漂,后续又要承受不良竞争之苦。”吴亮认为,在调解服务中引入技术调查官,不失为一种好方法,不少调解服务机构还提供保密服务。对企业来说,既能保护自身权益,又能将影响范围缩小,可谓一举两得。
作者:王嘉旖
编辑:占悦
责任编辑:顾一琼
*文汇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