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过八年的甜蜜心酸,来自浙江台州的郑旖旎终于牵着另一半的手,安顿了下来。
今天恰逢婚姻登记跨省通办首日,全市16个区级婚姻登记机关迎来100余对新人预约办理“跨省”结婚登记。
这一天,也是小郑与小范相识的周年纪念日。对于结婚登记日的坚持,曾令两人一度想折回新郎的老家合肥领证,请假条、往返的车票都已备妥。可就在两人即将动身时,听闻婚姻登记跨省通办的新政。抱着试一试的想法,小郑拨通了黄浦区婚姻(收养)登记中心的咨询电话,并受邀在开放日提前体验登记流程。
“只要把居住证、身份证、户口本相关证件准备好,服务窗口办理流程很快。”心定的小郑立时决定,退了车票,在两人相识相知的城市领取具有纪念意义的结婚证。
销项“不便”,让登记日更具意义
作为一座拥有约2400万常住人口的超大城市,人口的流动为城市发展注入生机活力。但人口流动之下,也对社会治理、公共服务供给提出更高要求。
此前,上海婚姻管理服务仅面向本市户籍人员,服务范围受限。长期在沪工作、生活学习的小年轻面临“折返跑”的窘境。以小郑为例,她此前的计划是请假两天,搭乘高铁往返。这一方案费时费力,小两口的大把时间都耗在了路上,无法轻松惬意地享受新婚的甜蜜。如今,小郑选择在距离工作地不远的黄浦区婚姻(收养)登记中心领证,仅需请假半天,也能更从容地安排好人生中最具纪念意义的这一天。
清晨,小郑早早醒来,拿出提前采购好的白玫瑰醒了醒,再轻柔地将其扎制成手捧花,配上连衣裙底的红玫瑰图案,相得益彰。这是小郑提前踩点后精心搭配的装束。黄浦区婚姻(收养)登记中心内,有一间古色古香的中式风格颁证大厅。偏典雅的装扮与环境更相融。
厘清底数,夯实数据基础
看得见的是服务窗口的便利度提升,看不见的是后台系统的数据打通。
“‘跨省通办’不仅涉及服务事项的改变、治理理念的升级,也意味着全方位的体系优化和流程再造。”市民政局相关负责人解释,婚姻登记跨省通办涉及环节复杂,包括法律修订、信息系统升级改造、智能设备配备、部门间数据共享等。
在民政部指导支持下,市民政局对数据接口等进行升级迭代,并加强与市公安局、市高院、市大数据中心等部门协调对接,排摸了解本市持有效居住证的人员规模以及各区分布等情况,提前做好潜在服务人群测算,弄清“底数”。特别是,集中完成了1950年以来531万余条婚姻登记历史档案数据分析,补录182万余条数据,为婚姻登记跨省通办夯实数据基础。
在相关负责人看来,婚姻登记跨省通办进一步打破地域和部门间的政务数据共享壁垒,实现婚姻登记管理信息全国联网审查,提升婚姻登记信息化建设水平,推动电子政务服务创新。同时也意味着降低婚姻登记成本,提升群众获得感、幸福感。
数字婚登,提升办证效率
以后端的数据信息系统建设为契机,数字化转型也一路推进至服务端。例如,购置智能婚登一体机、自助照相机、高拍仪、签字屏等。
不久前,市民政局上线新版婚姻登记管理信息系统,集图像采集、人脸识别、电子签名等多项功能于一体,并接入全市“一网通办”平台,让婚姻登记手续更简、办证效率更快、服务质量更优、办事体验更佳。在黄浦区婚姻(收养)登记中心,小郑深入体验了数字婚登流程。她将身份证扫一扫,相关信息自动录入,姓名、户籍地、年龄等基本信息无需重复填写,提升办证效率。
效率之外,婚登中心也不乏个性巧思。颁证大厅外,存满喜糖的红色盒子,寄托着新人对未来生活的美好祈愿。一旁的爱情树上,还放置着番茄、雏菊等植物种子。“播撒希望之种”,新人如此期待。
作者:王嘉旖
图片:邢千里
编辑:周辰
责任编辑:刘力源
*文汇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