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神舟十六号载人飞船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发射升空。
“整流罩抛开正常!”
“太阳帆板展开正常!”
“飞船进入光照区,供电正常!”
一声声“正常”是中国航天科技集团有限公司八院试验队员听到的最美声音,标志着我国空间站应用与发展阶段首艘载人飞船发射任务取得圆满成功。
“越是连续成功越是要保持清醒”
神舟十六号载人飞船是中国空间站全面建成后转入应用与发展新阶段后组批投产的首发载人飞船,将在空间站有人驻留的情况下首次与90吨级目标径向对接,意义重大,责任重大。“面对这一场关键之战,我们要时刻牢记越是连续成功越是要保持清醒,保持‘百战归来从零开始’的心态,跑好中国空间站应用与发展阶段载人飞船的第一棒!”八院神舟十六号载人飞船试验队队长、神舟飞船系统副总指挥丁同才如是说。
在载人飞船、货运飞船等任务高密度常态化多元化的时期,型号的研制、发射以及飞控任务交错并行。为了给货运飞船和载人飞船试验任务严格把关,丁同才刚刚忙完海南文昌的天舟六号发射任务,又马不停蹄地赶往酒泉,无缝衔接,用实际行动践行队长的责任和使命,诠释“将更严更慎更细更实的载人航天工作要求落实到极致”。
亲历空间站建造全过程的顾侧峰,此次作为型号顾问在文昌、酒泉两个发射场与同志们并肩作战。“要用质疑的态度去发现和把关工作中的每一个细节”,是顾侧峰在调度会上时常提醒的一句话。当顾总在现场提问时,队员们就意识到工作可能有瑕疵,在得到改进建议后,都铆足了劲去完善和提升,心里多了份笃定和踏实。
飞船副总师孔旭东,始终牢记“载人航天、人命关天”的极端重要性。无论在每一个关键的测试、总装节点,还是平时的常规操作,总能在厂房看到他的身影。他或是在仔细核对操作文件,或是在现场认真指导操作流程。“在发射场的工作中,我们必须要追求极致的精益求精。”
试验队技术综合杨华星,在潜心航天的二十余年里,心无旁骛,钻研技术,工作中他严谨细致,对各项数据的变化极为敏感,对存在的疑点绝不放过。他深知,成功不等于成熟、一次成功不等于次次成功,只有坚守质量,严控风险,才能继续书写神舟飞船连战连捷,发发成功的传奇篇章。
发射场多流程多部门协调的复杂情况,给首次担任调度的冯宇提出了非常高的要求。如何按照基地的流程统筹安排队员的进场工作?如何合理协调两艘船在发射场的并行工作?如何安排好加班人员的保障工作?“事情要想前一步,想多一点。”在早已熟知发射场各项流程的调度黄晓梅指导下,冯宇快速适应发射场节奏,将各项工作安排得妥妥当当。
“感觉良好”的背后,是航天人数年如一日的奉献和追求极致
发射成功率100%,这是自1999年首飞以来,神舟飞船交出的成绩单。“感觉良好”的背后,是航天人数年如一日的奉献和追求极致。作为空间站应用与发展阶段首艘载人飞船,神舟十六号承担着“一次验证、组批投产”的使命,在多方面实现了再升级。为了打造最可靠、更强健的生命之舟,八院神舟十六号试验队接到了流程增加难度叠加的全新挑战。面对前所未有的技术流程、计划流程的变动,试验队队员拿出百分百的干劲,用百分百的细心、百分百的决心,圆满完成了任务。
为了确保顺利完成整船测试,镉镍电池设计师凌玉、张振、陈健3人组提前10天前往发射场,开展电池活化工作。有着8次进场经验的凌玉带着团队认真开展数据判读与状态确认,用连续10天不间断的电池活化工作交上了满分答卷。
这次难度“叠加”的测试操作项目,时间紧、操作风险高,却也是一次非常难得的能力提升机会。无论是整船从测试平台调转至精密平台,拆装太阳电池翼,还是在整船状态下安装设备开展匹配测试,总装操作的队员们自抵达发射场后,便进入了“开弓没有回头箭”的状态。经验丰富的总装负责人金伟英非常清楚,总装操作工作对安全指数要求高,对操作精度要求更高。她带领舱体总装和帆板总装团队,提前推演风险控制措施,拿出各项预案,用最短的时间完成了最难的工作,不负期望、不辱使命。
“各岗位听令!”“01号进入测试系统!01号检测遥测参数是否正常!”“02号打开电源输出……”唐筱正带领团队,为刚刚安装好的太阳电池翼开展光照通路测试。这次发射任务,唐筱首次以副队长的身份勇挑重担,有着十多年经验的她认真梳理测试过程中的保障条件,对注意事项与应急预案了然于心,“压力与成长并存”,这个外表柔弱的女生表情坚毅。
随着整船进入综合测试阶段,吴源兵和袁稼进就紧盯对接机构机电匹配测试工作,第一时间严格按照“三比对”“三性分析”要求判读数据。从10多年前神舟八号与天宫一号的“惊天一吻”,到如今2年四艘飞船进场测试,亲历对接机构研制历程的吴源兵在测试过程绝不放过一丝疑点,用每一个经得起考验的数据确保任务成功。
“在接力赛中共同成长,跑出航天更加辉煌的明天”
飞船转入发射前倒数30分钟,陈为、沈鑫、韩宇师徒三代,作为待发段飞船的最后一批工作人员,顺利从塔架上安全撤离。
“60后”陈为全程参与了从神舟一号到神舟十六号的研制和发射任务,凭借三十多年炉火纯青的总装操作技术,他收获了“全国五一劳动奖章”“全国技术能手”等一个又一个荣誉。陈师傅明年将退休,谈起“一辈子只做了一个型号”时,感触良深。“这辈子值了,后面就看年轻人了。”
在陈为的悉心指导下,“90后”沈鑫迅速成长,成了和师傅一样的总装操作“超一流”。他在发射场的日计划总是排得满满当当,有时是一位让“整船在偏心状态下精准落进宽10毫米的槽口”的飒气吊装指挥,有时又是为飞船“临行密密缝”的细致“缝针人”。在角色的不断切换中,他也将认真负责的精神传递给了更年轻的“00后”。
2003年出生的韩宇是本次试验队中年龄最小的。参加工作以来,他跟着师傅沈鑫认真学习总装操作的每一道工序、每一个细节,很快便掌握了总装工作的要领。“在师爷的身上,我看到了‘一生择一事,一事成一生’的坚守;在师傅的身上,我看到了‘做一件事,就要将它做到极致’的态度。心里没有别的想法,就想在总装操作的岗位上踏实工作,练就过硬本领,做一个像他们那样‘超一流’的航天工作者。”
“年轻人,能吃苦,肯坚持,就一定能在自己的岗位上作出贡献,有所作为。”师傅于茂华的鼓励时刻赋予张汉亭勇往直前的力量。作为青年突击队队长,张汉亭首次全程跟进了神舟十六号发射场任务,并在师傅的支持下独立担当对接机构测试的职责。“他在担任测试一岗开展工作时,我会在旁同协助把关,让年轻人早日青出于蓝而胜于蓝,除了传道授业解惑,作为师傅,我们还要多给他机会锻炼成长,这是航天人传帮带的精髓。”于茂华说道。
“吃苦耐劳、踏实肯干、勤于学习”是同事们对曹盛的评价。在团队中其他“70后”“80后”“90后”成员的帮助和带领下,曹盛快速成长有目共睹,能力令人刮目相看,“他们会在电测前告知我操作注意点,在空闲的时候传授我电测理论知识点,在发射场的各种测试阶段,也会让我多去积累非本职岗位的经验。”
“传帮带”犹如一场接力赛,在这个过程中,老、中、青一起接力,每一棒都要跑得精彩。“传”是传承理念、赓续风格;“帮”是帮助钻研技艺、夯实基本功;“带”是带领人才成长、带动航天事业发展。“这是两船年轻人快速成长的重要因素,一代一代人在接力赛中共同成长,才能跑出航天更加辉煌的明天。”顾侧峰说道。
从成功走向成功,是突破,是目标。从成功走向成功,也是八院神舟十六号全体试验队员落实主题教育“学思想、强党性、重实践、建新功”总要求的实践行动。
作者:史博臻 缪新培
编辑:唐玮婕
责任编辑:戎兵
*文汇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