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飞班”学徒参加公司技能比赛。(受访者供图) 制图:张继
上海电子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学生胡浩杰眉间洋溢着喜悦。临近毕业,他同中国商飞上海飞机制造有限公司签订“三方”协议。他所在的“商飞现代学徒制班”,九成同学成为准同事。毕业即就业且高质量就业,小胡意气风发:“高职院校学生进大企业不易,要好好珍惜。”
对于职校生,像“商飞班”这样严丝合缝的双向奔赴,让学生、校方及企业津津乐道。但“商飞班”能否进一步推广?
拆解这个问号,首先要理解企业在职校进行定向培养的底层逻辑:储备一定规模的人才,减少适应企业的成本。这类企业需得到学校高度认同,以此扩大产教融合规模,做大“掐尖”基数。而职校要培养更多能就业、高质量就业的学生,也需充分明确企业用工的技能标准,精准踢出“临门一脚”。
记者在蹲点调研中发现,校企不约而同提到一处关键——技能评价标准。放眼全国,2019年,教育部、国家发展改革委等四部门启动“学历证书+若干职业技能等级证书”制度试点,也就是“1+X”证书。要求试点院校推进学历证书和职业技能等级证书的有机衔接,加快培养复合型技术技能人才。
“X证书”用以体现职业活动和个人职业生涯发展所需要的综合能力,培训评价组织是职业技能等级证书及标准的建设主体。实操中,相关部门会遴选社会认可度高的龙头企业作为培训评价组织试点。
如何用好这样一种综合评价标准,助力职校生精准就业?这成为各方不断琢磨的问题。
困惑一:龙头企业定标准,如何扩大输送面
何以成就“商飞班”?
胡浩杰的专业是飞机电子设备维修,在商飞的实习岗位是航电操作员。学到第二年,他通过商飞面试被选入“学徒制班”,在专业课程基础上加入商飞“定制课程”。
专业所属的中德工程学院党总支副书记孟秋静,直言产教严丝合缝的关键抓手:商飞输出标准。
比如教学认证:“校内专业课老师需经商飞授权认证通过才能授课。老师对着商飞技术人员授课,按商飞技术标准认定合格才能上岗。”
又如实训用的耗材:“即便是捆扎导线束的绑扎带,也是特定品牌航材。”
再看授课讲义:“单独印制,会根据实际情况变化。”胡浩杰回忆一门印象深刻的“定制课程”,行业里出现推梯架碰到飞机的情况,“商飞马上加设相关产品保护课程,包括梯架的使用以及相关规范。”
学习过程中,商飞定期组织考核进行淘汰,最终入职的毕业生经其内部评定上岗等级普遍为“二级”。
孟秋静认为,推广“商飞班”的前提是企业提供精细的培养标准,特别是岗位能力要求和工艺技术标准,“快速消弭了学生进入企业后的岗位适应过渡成本”。
但不可否认,行业属性以及商飞在行业中的声量决定了其标准的含金量。“企标”某种程度上等同于“行标”。胡浩杰说,毕业校招时,不少同学也得到其他知名航司的青睐。
“商飞班有一定特殊性。”上海电子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副院长方林中认为,部分在行业中独树一帜的企业可以探索让“企标”成为“行标”,赋能校企融合人才培养。“现实中,职校学生进入行业龙头企业难度较大,但进入产业链上下游企业不失为就业选择。比如龙头企业开发出行业认同的相关技能认证标准,学生通过龙头企业的认证考试,就能加大入职上下游企业的几率。”
他以某品牌机电产品打开中国市场的经历作比:“该品牌进入市场较晚,竞争力不强,于是品牌方免费捐赠给职校设备实训。潜移默化中培养了大量会使用该品牌设备的人才。人才用某品牌设备更为‘顺手’,那么在品质价格相差不多的情况下,企业就会倾向于购买该品牌设备,该品牌由此慢慢扩大市场占有额。”
除了自身消化就业,龙头企业也能助力行业就业。孟秋静透露眼下商飞尝试的方向,即把供应商员工的相关岗位基本技能培训也“提前”放入学校,“学生将来也可以通过培训进入供应商企业”。
困惑二:腰部企业如何避免“好苗子留不住”
像商飞这样的龙头企业算是比较特殊。放诸更多竞争激烈的行业里,那些积极参与技能人才前置培养的企业,原动力之一是希望以此介入技能标准制定,提升产教融合能级。
与商飞不同,汽修是门通用技术。以知名汽车养护电商“途虎养车”为例,如何让企业参与前置培养的技术人才能优先满足企业自身发展需要,成了企业面前的困惑。
宝山区月罗公路,途虎养车产教融合基地比邻上海博世汽车职业技术培训学校。该基地同时作为途虎养车工场店对外运营,用于门店生产性实训、专业教师挂职锻炼以及人才前置实操培养。“订单班”中职生包晓峰一下专业课就到工场店帮门店技师打下手,修发动机,不一会儿手上机油乌黑。
修理燃油车发动机是修车中最具技术含量的。博世汽车职校教师闫永华说:“行家里手听声音判断问题,一般要三四年才入门。”学生在“校中厂”学习,实践中迅速上手,通常在校期间就能达到途虎的就业门槛。但包晓峰与同学们讨论就业去向时,不少人说:“不一定进途虎,主要看薪资。”
对此,途虎养车校企合作人张智德心里“门清”:与学校设立“订单班”,将磨合期前置到学生求学期间,企业能在学生实习期进行多维度、长时间考察,筛出优质人才。算长远账,企业不亏;但好苗子,也不能放。怎么办?
对于途虎这样奔跑在拥挤赛道中的企业,目前能把控的主动作为就是“输出”标准化服务流程、探索标准化运营,努力让企业内部评定标准获得同行认可,在此基础上不断扩大产教融合的规模和能级,让好苗子能安心留在企业。
汽修业内人士指出,发达国家汽车制造业从业人数与汽车后市场从业人员比例通常为1∶10。按此推算,我国汽车后市场还有相当体量的人才缺口。
张智德认为,“具备实力和社会影响力的企业将企标推向行业评定标准,是下一步产教深度融合的探索方向”。他说,需要相关部门充分论证实力企业的标准是否具备可复制性,与同行的通融点在何处等等。“种种都是平衡之道,这条路怎么走通走顺,需要多方努力。”
困惑三:技术狂飙,“标准”公约数如何形成
产业本身技术更迭之快,也会令标准的设立和更新困难重重。
上海电子信息职业技术学院申安网络安全产业学院副院长杨彪介绍,2021年底学校与网络安全领域龙头企业奇安信着手共建产业学院。校企共建项目导师和产业导师“双师型”师资队伍,通过选拔优秀学生参与企业实际项目精准培养靶向。奇安信免费为该院所有学生提供“1+X”网络安全应急响应等职业资格证书的培训和考证。“这是就业阶段比较有竞争力的凭证。”他说。
信息安全技术应用专业学生崔杰颇有体悟。刚接触“渗透测试”时,他颇为自得——相较同学,他自认为找网站漏洞速度很快。不过一对标校企合作企业的标准,自得变成自省,“同一漏洞,能力强的人在一分钟内就能找到”,他体察到差距,决定在学徒岗位上多多磨砺。
技术狂飙,连企业也不明确员工应该掌握哪些新技术追上风口。对申安网络安全产业学院信息安全技术应用专业主任许丽婷而言,跟上企业对技术的最新要求,意味着学校需要随时调整人才培养标准。
怎么办?职校要从不断变化的用工标准中汲取所需——课程是主要抓手。
在“订单班”,课程“上新”相对容易。杨彪说,“校企合作的一个重要内容是及时将企业真实项目转化为教学项目,将‘三新’技术融入课程中。通过老师和学生的项目实践,及时感知企业技术需求,将需求转化为课程反哺教学。”
不过,许丽婷直言,新技术转化成通用课程并不容易,信息安全专业覆盖面广且技术更迭快,新技术和课堂授课内容之间存在时间差。“学生在学校的时间有限,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中要融入‘三新’技术,学校需要对开设的课程进行充分论证。比如今年打算开设的数据安全课程,就经历了一年多的调研和论证。”
业内人士指出,理想状态下的行业人才通用评定标准,需要企业、行业协会、相关部门、学校合力而为。一个合理而科学的标准体系,不仅客观反映了高技能人才培养体系的完善,也能帮助学生从校门顺利迈入企业门。
多名职校教师建议,企业用工需要哪些技术,技术对应等级如何都需要校方参与。比如中级、高级技能等级涵盖的技术要求,对应等级的技能技术如何培养。学校甚至可以参与讨论相应等级对应的薪资。
作者:苏展
编辑:钱亦琛
*文汇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