船桥相撞,桥不坏、船不毁。大桥防撞,一直以来都是世界级难题。对拥有百万座桥梁、6400多座特大桥的中国而言,攻克这一难题,更具重大现实意义。昨天,宁波大学举行了“大型桥梁柔性防船撞技术与装备”科技成果发布会,凝聚了宁波大学冲击力学团队三代科学家三十余年心血的重大科技成果面世。
近日,在象山石浦平静的海面上,一艘500吨的船舶,突然以7节的航速失控冲向大桥,就在这千钧一发之际,海面上迅速浮起数个橡胶气囊,气囊通过胶带和绳索与两端的定位浮体连接,它们在海面上瞬间形成100多米长的“防护链”,将大桥保护得严严实实。失控的船舶撞上“防护链”时,“防护链”上的绳索顿时像“拉链”一样缓缓断开,消耗船舶的动能后,这艘失控的船舶完好无损地被阻拦了下来。这就是宁波大学冲击与安全工程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副主任王永刚教授团队,在宁波象山石浦海域验证进行的桥梁柔性防船撞技术阻拦实验。
目前,大型桥梁普遍采用刚性围堰、钢套箱、拦阻索、高架网等刚性防护,发生实际碰撞往往“硬碰硬”,或“失灵”防不住,导致桥伤船毁,损失巨大。 现年89岁、我国爆炸力学和冲击力学开拓者之一、宁波大学原副校长王礼立教授,创造性地引入冲击力学理论,在国际上率先提出刚柔相济的设计思路——给桥墩穿上一套厚实的可变形“铠甲”,借力打力,大幅消减船撞桥墩时产生的巨大能量。
“我们的大桥防撞技术成果可以用‘太极’与‘安全气囊’这两个浅显易懂的概念来解释,秉持‘以柔克刚’‘刚柔并济’‘借力打力’设计理念。”王永刚教授说,实船撞击实验表明,按此设计思路制造的装置可瞬间减弱撞击力55%-75%,做到桥墩、装置、船舶“三不坏”。
据了解,宁波大学最新研发的智能潜浮式船舶拦截技术还将服务世界最长大桥——港珠澳大桥,给拦阻装置装上“智慧大脑”。“整个系统就像安装在汽车里的安全气囊,只有遇到危险时才会迅速弹出。”王永刚说,这些拦阻装置日常沉于水下,不受水流和水位变化影响,抗风浪能力强,景观性能好,可以更好满足港珠澳大桥防撞需求。
目前,宁波大学大桥防船撞技术已成功应用于湛江海湾大桥、象山港大桥、福建平潭海峡大桥等大型桥梁,服役期间多次避免了船撞桥事故发生,节约工程造价7亿余元,经济和社会效益显著。
编辑:刘海波 付鑫鑫
责任编辑:蒋萍
综合:潮新闻 宁波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