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些剧本在李白烈士故居将得到更好的保存,让更多人了解我祖父和许许多多隐蔽战线无名英雄的故事,并为相关研究做出贡献。”今天,在中共四大纪念馆举办的“电波不逝 信念永存——李白烈士牺牲74周年系列纪念活动”现场,李白烈士之孙李立立把家中珍藏的电影《永不消逝的电波》文学剧本、分镜头剧本、电影配乐剧本等捐赠给李白烈士故居。同时,由中共四大纪念馆“小红花”少年志愿者、青年演员等共同演绎的原创舞台情景剧《电波中永生》首度亮相,中共一大纪念馆出借馆藏国家二级文物“李白烈士修理发报机的工具箱”作为中共四大纪念馆临时展品,人们以多种形式颂扬李白烈士光辉战斗的一生,缅怀他的英勇事迹和伟大情怀。
虹口区相关负责人表示,上海是党的诞生地、初心始发地和伟大建党精神孕育地,拥有丰富的红色遗址旧址以及红色场馆资源。希望以本次活动为契机,加强红色场馆的交流、合作、共享,让文物更加流动、故事更加生动、观众更加感动,更好地传播红色文化。
李白烈士曾以电波架起上海和延安之间的“空中桥梁”,1949年上海解放前夕被残忍杀害于浦东戚家庙,年仅39岁。位于虹口区黄渡路107弄15号的李白烈士故居,是他生前最后一处住所,也是他最后工作和被捕的地方。建党百年之际,虹口区对故居开展修缮改造及展陈改版,并于去年入选第三届上海市建筑遗产保护利用示范项目推介名单,在上海革命纪念馆类博物馆社会影响力评估中名列前茅。
在众多描述隐蔽战线斗争的文艺作品中,1958年上映的电影《永不消逝的电波》是经典作品。影片以李白为主要原型,塑造了被称为“新中国银幕上第一位‘文人’式英雄”的主人公李侠的故事,感动了一代又一代观众。李立立介绍,近年来,他一直在收集与祖父有关的资料,其中就包括祖母裘慧英在世时悉心收藏的物件。在一次翻阅过程中,他发现了这三本非常珍贵的剧本。文学剧本封面上,还留有剧组写给祖母的“慧英同志指正”字样。让他遗憾的是,由于缺乏专业保护措施,这些文献在发现时均已泛黄。他相信,把剧本捐给李白烈士故居比家庭保管更合适,既能起到教育引领作用,也将让电影历史资料的研究更丰富。
近年来,从央视大型栏目《故事里的中国·第一期——永不消逝的电波》再到舞剧版《永不消逝的电波》,李白烈士的故事被人们以不同的艺术形式传播铭记。此次首演的原创剧《电波中永生》,以“少年传承”为主题,将李白烈士为人物原型的舞台情景剧与非遗皮影戏相结合,在丰富的情景与多元的艺术形式中,让李白烈士的形象再度鲜活起来。其中,剧中李白和裘慧英的皮影人物制作,是来自河北承德马氏皮影非遗传承人马静在参考了大量历史资料后制作而成,并捐赠给中共四大纪念馆。
在情景剧中扮演李白的“小红花”志愿者王则尧今年10岁,他说,原本只知道李白是一名发报员,牺牲在解放前。经过此次排演,他对李白的革命故事有了更多了解,也对人物有了更多理解。在演出时,他努力把自己的认知贯穿到表演中。如,在演绎李白初到上海时要迈着坚定的步伐,在与裘慧英接头当日要警惕地环顾四周后才离场等。“这次参演就像上了一堂课,我要努力学习,回报烈士用生命与热血换来的今天。”
在距离李白烈士故居不远的木刻讲习所,上海歌舞团青年演员以“电波不逝――从历史记忆到舞台艺术”为主题,为“李白”志愿者服务队、社区党员等上了一堂文艺党课。在舞剧《永不消逝的电波》中饰演李侠而获得白玉兰奖的上海歌舞团演员王佳俊,与大家分享了创作、演出过程中的感悟。他说,舞剧已经演出了500多场,直至今日,他仍感觉每次演出都是心灵洗礼。当他一次次演绎李白烈士从投身革命到为革命牺牲的历程,他感到自己的信仰愈发坚定,自己的内心好像也与主人公越来越接近。2019年,在一次演出后,王佳俊向组织递交了入党申请书,并于2021年正式被发展为中共党员。令他感慨的是,一次外地巡演结束,一名90后的观众留言告诉他,自己深受感动,也递交了入党申请书。“使命、光荣。”他说,他将以更精彩的演出,向更多青年讲述这个关于爱、关于信仰的故事,与大家共勉,不忘过去,不畏未来,珍惜当下。
本次活动同时在李白烈士故居、世纪公园两个分会场开展。
作者:单颖文
摄影:叶辰亮
编辑:王宛艺
责任编辑:张晓鸣
*文汇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