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到“劳模”,很难第一时间和“中学生”联系到一起,但是,浦东一所学校里,许多劳模化身校外辅导员,走进课堂,结对班级。他们中,有人曾赴边疆,有人扎根社区,这所学校就是浦东模范中学。
历经20余年探索,浦东模范中学已建立起“劳模精神进校园”主题教育活动的长效机制,许多劳模作为校外辅导员,走进校园;师生每年也会前往劳模所在的社区,探望和慰问劳模。
20余年持续探索“劳模进课堂”
浦东模范中学的劳模精神教育探索是一个持续的过程。2000年,学校由上海市劳模协会协议承办,“模范”二字即寓意劳模的精神与文化,首任校长是全国劳模、上海市劳模吴小仲,校名由两院院士、全国劳模李国豪教授题写,可以说自带劳模基因。
曾经,新疆兵团劳模蔡耘音初来校园,蔡老师看到操场旁边的香樟树,发现长势不好,便指出这是梨锈病,并用专业知识为同学们解释。这正是因为他当年在兵团时专门负责病虫害防治,是长绒棉方面的专家,有相关的知识积累。
20余年来,除了蔡耘音,包括全国劳模包起帆、杨怀远、吴尔愉、马桂宁,生活在浦兴路街道的劳模许建平、孙晓琪,以及学生家长中的劳模,纷纷走进学校,有的还结对班级,成为校外辅导员。一些年轻的劳模也在成长,领域也在更新。
社区共建,小手拉大手
长岛社区将依托社区资源和“李秀勤劳模工作室”,通过小手拉大手,请孩子们做“社区规划师”,树立主人翁精神,加强社区与少先队联动,扩大社会参与度,推动社区的文明建设与发展,提升社区居民的生活归属感与幸福感。
由“劳模进课堂”到“劳模课堂”
学生学习和劳模工作毕竟有一定距离,浦东模范中学校长亓大江表示,全方位育人场景的构建,更需要一些标杆人物。各行各业的劳模走进校园,化身辅导员,看似是劳模精神的传递,实则是希望打通学生对于不同职业的认知,在孩子的心中播下种子。让学生对劳模从了解,到尊重、敬爱,想要成为劳模,在某一领域达成成就。
学校打破了三好学生的评价方式,推出“学劳模精神,争做模范学生”活动,评选学习模范、礼仪模范、服务模范、环保模范、文艺模范等10大类别,让每个孩子都有机会在各个领域争当模范学生。
亓校长表示,他们想改一个字,把“劳模进课堂”变成“劳模课堂”,随着教育形式的变化,希望成立以劳模为核心的教育场,让孩子走出去,走进劳模的工作领域。从劳模讲课到劳模导师,从学习劳模、关爱劳模到成为劳模,真正实现校内小课堂和社会大课堂相结合的共同育人的教育场。
今后,“劳模课堂”将把学习劳模活动与思政大课堂相结合、与全员导师制相结合,与课后服务“提质”相结合,与职业体验相结合,与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相结合,更好地帮助孩子们健康成长。
编辑:唐玮婕
责任编辑:戎兵
转载:浦东发布
声明: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