施德华手捧着由他主编的《烽火劲旅》。(采访对象供图)
为了完成战友们生前的殷殷嘱托,他历经艰辛,耗费大半生精力,足迹遍及全国,寻找到26位烈士亲属,给他们送去烈士的珍贵信息,并表达诚挚的慰问和崇高的敬意;他主编出版了《烽火劲旅》一书,记录战友们的英雄事迹,以此缅怀战争中壮烈牺牲的烈士……他就是获评2022年“诚信之星”的嘉定区安亭镇讴象社区居民、退伍老兵施德华。
烽火岁月,战友情深
施德华出生于安亭镇陆象村一个普通农家。由于父亲身体不好,弟妹又小,懂事的他初中一毕业就参加了生产队劳动,小小年纪硬是撑起了贫弱的家。
1964年,20岁的施德华得知镇里征招新兵,当即报名应征,由此成为一名光荣的海军航空兵战士。1967年1月,施德华所在部队奔赴前线执行边境军事任务,负责保卫工厂、铁道、公路等重要设施,其间230人荣立战功。战斗中,该部先后有26位指战员献出了生命,80多人负重伤。牺牲的战友中,仅5人成家,另外21人中,有些连恋爱也没有谈过,青春生命就戛然而止。让施德华最铭心刻骨的是班长倪振华。战斗中班长身受重伤埋在土中,却将赶来施救的施德华一把推开,“不要管我,快去救其他战友。”第二天,倪振华就因伤势过重牺牲了。亲历的宝贵战友情由此深深刻进施德华的心田。
怀念战友,牢记嘱托
回国后,施德华继续在部队服役,直到1978年9月转业回到上海。
施德华一直深深怀念着共同战斗和牺牲的战友,记得老班长生前的话:“大家要牢牢记住,牺牲的战友也有一个家,活着的同志要在有生之年,代牺牲的战友,去看望他们的亲人。”为了老班长的这个遗愿和嘱托,工作之余,施德华走上了寻找、慰问牺牲战友家属的漫长旅途。
牺牲的战友中,有4位是上海本地的。还在1968年回沪探亲时,他就去看望了3位上海籍牺牲战友的亲属。转业后,他同4位上海籍烈士家属取得了联系,经常前往看望。当年的老班长倪振华是嘉定娄塘镇人,小名阿松,算是小同乡。自他牺牲后,施德华就一直与其家人保持着联系。倪振华母亲病故后,施德华还专门前往吊唁,替老班长行孝。
踏遍全国,情动烈属
退休后,施德华有了更多自由支配的时间,2007年起,年过花甲的他开始在全国各地寻访另外22位烈士家属。这些家属分布在辽宁、河南、湖南、浙江、江苏、福建、广东等地,地域跨度大,信息线索少,寻找难度很大。施德华通过书信联系和电话查询,确定烈士家属的所在地,而当地政府部门、战友和烈士家属的亲朋或邻居得知具体情况后,纷纷给予热心帮助。
有一次,为了寻找原一连指导员王德清烈士在辽宁盘锦市的家属,施德华克服路途颠簸,仅单程就花了30多个小时。当他抵达烈士家时已经半夜,感人的一幕出现了:王德清烈士一家亲人聚在一起,就为等着他一起吃饭。
2017年,他辗转联系到了广西籍战友覃日常、李子目,并一同前往广东信宜市经口镇,终于找到了黄绍英烈士的大哥黄琼英。黄琼英家共十口人,生活拮据,当施德华千里迢迢看望他们一家并送上慰问金时,老人感动得热泪盈眶。
再现事迹,铭记历史
除了寻找慰问烈士家属外,施德华也积极联系分散各地的老战友,邀请他们共同撰写回忆录,同时收集和整理烈士的生前资料和照片,准备汇编成书,纪念在战争中牺牲的战友们,表达对烈士的缅怀之情,铭记那段难忘的历史。经过将近十年的努力,2016年底,由施德华主编的16万字《烽火劲旅》一书终于出版问世,详细记录了那段艰苦卓绝的烽火岁月,再现了施德华所在中队777位指战员在激烈战斗中的真实场景以及可歌可泣的英雄事迹。
施德华说:“26位牺牲的战友,至今还安葬在异国的烈士陵园,我们现在的美好生活他们都没有看见,我们不能忘记他们,要铭记历史,才能珍惜胜利的来之不易,学习历史,才能更坚定地奋斗前行。”
作者:薄小波
编辑:傅璐
*文汇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