伴随外滩晨钟,江西中路215号,101岁的老市府大楼开启新的一天。
这座目睹了上海岁月流转的传奇大楼,今天再次见证了一个关键时刻:随着最后一根钢梁安装到位,老市府大楼实现了历史性百年围合,还原最初的设计样貌。
预计2023年底,老市府大楼的修缮建设将基本完成,争取在今年底实行部分开放。由此,实现从政府大楼到历史文化公共空间的蜕变。
追本溯源,填补百年前“缺角”
老市府大楼建于1914年,竣工于1922年,由维多利亚风格和英国新古典主义风格交融而成。它曾是原工部局大楼,之后成为新中国上海市政府大楼,上海第一面五星红旗在这里升起,爱因斯坦也曾在这里演讲。1989年,被列为上海市第一批优秀历史建筑和市文物保护单位。
为了重现风貌、重塑功能,由上海地产集团委派世博土地控股公司、外滩投资开发集团合资的外滩老建筑投资发展有限公司建设,专事以老市府大楼为核心建筑的“黄浦区160街坊保护性综合改造项目”。2015年项目正式启动,2019年10月老市府大楼修缮工程开工,在此期间,项目团队做足前期准备,诸如房屋征收、产权归集等环节。值得一提的是,项目团队开展资料排摸时慎之又慎,尤其是对于建筑原貌的把握,几乎翻遍了所有相关资料,最终收获意外发现。
▲老市府大楼(原工部局大楼)历史设计图
▲老市府大楼(原工部局大楼)1922年建成后建筑布局图
原来,这幢楼启用时就是一栋未完成建筑。因为按照1912年的建设方案,它应该是个围合形态,但由于种种原因,其启用时只完成了三分之二,而这个半围合形态也伴随着上海这座城市整整持续了一百年。
最终,保护性综合改造设计方案提出:对西南角长期“缺角”的部分进行弥补,改扩建后将形成由老市府大楼、小红楼、环形扩建建筑、庭院建筑、地下室共同组成的街区尺度的围合式建筑综合体,占地约1.52万平方米。
匠心为基,完成世纪“握手”
想要实现座围合庭院的设计理念,并非易事。承建方上海建工二建集团项目负责人孙承介绍,为了完成世纪“握手”,项目部在前期施工阶段优化部署,并通过3D全断面扫描技术,精确还原工部局大楼的现状情况,结合BIM技术深化新建环形扩建建筑的钢结构布置,最终圆满完成任务。
▲效果图
围合之后,如何使新老建筑共存?孙承表示,由于建筑年份较早,老市府大楼是砌体结构,而新建的楼是钢结构。为了实现新老建筑的贴建,且不破坏老建筑,项目部在连接部位设置了变形缝,室内部分设置网络地板伸缩缝覆盖,屋面为了保证景观效果,通过建筑面借平,连接处通过统一设计风貌保持整体一致。预计6月前,完成主体结构。
外滩投资集团副总裁、外滩老建筑公司总经理朱亦锋表示,对于老市府大楼修旧如故,蕴含两层意义,既要按照原方案的设计理念重现风貌,还要重塑其功能。“城市是个有机生命体,应该不断更新以焕发生机。”
为实现老建筑修旧如故的效果,工匠们对原有构件进行色彩、材料、工艺、质地、年代等的考证研究,对于马赛克、大理石材质、木质构件等重点部位,更是投入太多心血。据了解,单就外墙上的漏洞就修补了2万多个,用严苛态度来追求每一个细节。
在功能重塑方面,建成后的老市府大楼地上面积42000平方米,70%将用于办公,30%将是文化和配套商业。同时还有三层地下室,拥有近三百个车位。围合庭院广场将是一个公共空间,对市民开放。
作者:史博臻
编辑:薄小波
责任编辑:徐晶卉
*文汇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