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大城市上海,破题空间资源约束,盘活低效产业用地是关键一招。
今天,宝山区2023年存量地块转型项目推介会举行。街镇园区“一把手”带着14宗存量地块悉数亮相,依序介绍地块情况、解读区域产业地图。今年,宝山区计划完成低效产业用地盘活目标任务不少于2000亩,提高经济亩产、提升经济密度,为“北转型”注入生机活力。
针对存量产业空间开展集中供需对接活动,“有政府背书,企业对地块开发更有信心,集中推介能更高效地让存量地块找到‘适合的开发者’。”宝山区经委相关负责人这样解释。
存量地块分四类,特色一目了然
通常,低效产业用地的共通点是业态低端、产出有限。
有的地块已完成厂房更新,却找不到合适的载体运营方;有的传统企业谋求转型升级,期待有新兴产业合作而激发活力。庞大的存量地块、差异化的转型需求,如果仅靠街镇或园区的一己之力,很难快速推进。
在宝山区经委产业推进科科长董昆及看来,问题根源在于供给与需求间未能较好匹配。比如,有企业希望以长周期筹谋发展,更适合产权交易类地块;有企业希望迅速建厂投产,更匹配租赁形式,不必经历漫长的土地腾退。
“各类盘活方式各有利弊,关键是精准匹配供需。”目前,宝山区在全市率先探索将低效产业用地细分为四大类型,包括收储出让、产权交易、提升转型、厂房租赁。推介会上,14宗存量地块也被标注上具体类型,让与会的投资运营企业代表一目了然。
提升经济密度,推进“工业上楼”
盘活存量是第一步,更关键的是释放增量。产业转型升级、土地资源有限,双重压力下,“工业上楼”新趋势应运而生。
“工业上楼”,形象解释是“空中厂房”,指的是通过建设多层厂房,让一幢楼内装下研发、商业办公、生产线等全产业链,实现生产要素高度集聚,提高经济亩产、提升经济密度,也为未来发展预留空间。
“十三五”以来,宝山区积极推进存量企业转型升级。截至目前,共完成1.2万亩低效产业用地转型升级,让沉睡资源重获新生。为契合“工业上楼”新趋势,宝山区专门推动混合功能用地,让“上下游”实现“上下楼”比邻而居。
“工业上楼”也对企业运营能力提出更高要求。企业唯有对上下游合作方产生更多粘附力,才能顺利导入全产业链。董昆及认为,“工业上楼”需循序渐进、一企一策。以宝山区为例,空间资源更紧凑的南部地区,龙头企业可率先试水。
用地转型升级,既看亩产也看面貌
低效产业用地转型升级中,还有一个问题——究竟达成什么样的目标才算“盘活”。以高排放企业关停为准,抑或以新产业导入为节点,各区仍在探索,尚未形成统一标准。结合自身实践,宝山区的方案是:不唯GDP,既看亩产也看面貌。
首先看亩产。根据区域特点,宝山区将产税5万元/亩以下的产业用地确定为低效产业用地。定量的指标,为街镇园区在实操中划出一条“红线”。街镇园区可每年定期评估,做实做优项目库,精准盘活存量低效产业用地,让区域产业升级更有靶向。
再看面貌。存量资源二次开发中,除满足基本经济指标外,更要看新导入项目能否为区域面貌带来实实在在的改变。例如,从高境江杨南路71号地块转型而来的三邻桥创意园,作为上海首批“都市运动中心”试点项目,不仅引来体育运动产业,更注入城市活力,串联起一个充满历史感的城市会客厅。从生产到生活,高品质载体既实现功能复合利用,又蹚出一条城市有机更新的新路径。
作者:王嘉旖
编辑:单颖文
责任编辑:顾一琼
*文汇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