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在淡水河畔,闵行区颛桥镇黄二村党总支书记陆志平仍能听到附近铁路支线货运列车的轰鸣声,但眼前的村工业区已完成新蝶变——从老旧厂房到时尚科创园区,这里成为“大零号湾”科技成果转化、产学研合作和新兴产业研发落地的新空间。
园区好消息不断。龙湖淡水河畔科创园开业一年即实现满租,节卡机器人、云车间等31家企业和项目入驻,智能制造、航空航天和新材料3个产业以及生物医疗、新能源、量子等领域生机勃发。
园区中保留下3个工业储油罐,是旧厂区的记忆,也是这片科创热土的新景观。位于园区主入口处的油罐广场成为园区的打卡点,对于陆志平来说,几代人的接续奋斗史,正通过创新基因和血液流淌在这片热土上。
一杯咖啡碰撞出传统工业制造变革
油罐广场边有家特别的咖啡烘焙店,进口面粉和咖啡豆等原材料摆放在开放工作台前。就是这家氤氲着小麦香、咖啡香的空间,每天见证着无数创新创意在此交融碰撞。焙小能合伙人乔彦炯能够感受到这样一种奇妙:高校教授的创意和园区企业家的实干在这个生活的空间里邂逅、交集。
云车间创始人兼CEO谢春雷就意外和华东师范大学物理学院教授在园区的交流活动中相遇。物理学院正进行高功率飞秒激光加工设备研发,而有着丰富设计制造经验的云车间能进行外观设计和样机制造落地。这一合作在去年首届世界设计之都大会上入选“上海设计100+”榜单,也成为设计赋能产业发展的典型案例。
“行业在变化,但作为装备制造业通用且刚需的钣金行业,却一直没有出现变革。”谢春雷在思想碰撞中找到了新方案——链接赋能长三角加工制造企业,从制造的数据端去撬动钣金行业变革。
比如,应用在新能源市场的换电站、换电柜、储能站等新兴产品,钣金需求量不断攀升。
但制造交付由于缺少标准,出现质量参差不齐的“质量黑盒”。云车间提出构建钣金3D智造体系,通过数字化赋能方式提升产品质量,改变依赖工程师和老师傅的经验,让散落在长三角的钣金加工企业有了质量和价格优势。
以小小的钣金转角为例,云车间自研标准件“Korner”,通过模块化嵌套省去打磨和折弯的过程,这一设计获得2022年德国iF设计奖,产品的意义在于让制造业跳过了图纸消化、备料、试制等中间环节,能快速完成产品结构和制造工艺数据的产出。
通过不断积累,云车间的数字原型库已积累了6000个类似转角的产品体系,也构建起200多个在线工厂,可调配3000多套精密加工设备的协同智造网络,通过协同平台,实现订单分发、报价、交付全程可视化可追踪。
今年,云车间预期订单增长30倍,这对于行业内年轻的创新企业来说难能可贵。用新思维和新技术,承担起工业互联网的未来,谢春雷说,这样的创新为新能源等上游产业带来了弯道超车的机会。
软环境充分助力“硬科技”孵化转化
沿剑川路长约两公里的园区直线距离,40栋独栋厂房一字排开。春日暖阳,有员工来此漫步小憩。这里未来还将引入赛艇俱乐部,创业者们能在工作之余碧波逐浪。
上世纪90年代,这里曾是另一番模样:汽车维修、服装生产、机械加工类的工业厂房扎推,园区部分化工类企业设备设施及生产场所落后陈旧,环保和安全隐患突出。充分考虑毗邻高校和国家级科研机构区位优势的基础上,近年黄二村启动转型升级,成立了由区资产公司、镇集体公司、黄二村和上海龙湖共同参与的合资公司,实现了从老旧厂房到时尚科创园区的华丽转身。
如今,淡水河畔科创园独特的空间形式,为区域带来研发、生产等多种活动与服务的可能性。在闵行区政府、相关职能部门以及颛桥镇人民政府协同发力下,在战略合作伙伴——上海交通大学科技园、“大零号湾”的资源引导下,园区已吸引来一大批优秀企业。园区和上海交大校属平台形成战略合作,成为学校高精尖技术产业化的重要落地载体,挂牌“上海交通大学国家大学科技园”保障企业可享受各类校方扶持政策;园区与上海交大航空航天学院、机动学院、学生创新中心等多部门建立沟通渠道,提升产业化效率。
“硬科技”的孵化转化需要“软环境”的支撑和服务。对标国际一流科创社区,高起点规划、高标准建设,“大零号湾”区域正加快打造生机勃勃、充满活力的科创生态体系。服务组合拳也加快上新,通过高校校友会、行业协会重点挖掘产业衍生,通过调研快速了解企业痛点,实现“政策咨询-发展方案-租赁方案-生产计划-物业服务-税收落地-奖励申报”一条龙服务。
作者:祝越
编辑:施薇
*文汇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