浦东新区沪东造船厂旁的向东新村,是个户均居住面积仅约13平方米的老工人新村,原先极为缺乏公共空间。设计师将小区原先的一座公厕,改造为高颜值的公共会客厅,让居民可以做饭、阅读和会客,大家自发称之为“暖亭”。
一个亭子温暖了一片社区,这背后是坚持举办了五年,从浦东走向全国的最美公共文化空间大赛,持续用百名专家、设计师的人才资源库“赋能”公共文化服务,建立起超千个空间的案例样本库。
就在今天,2022年长三角及全国部分省市最美公共文化空间大赛颁奖典礼在浦东群艺馆举行。在国家文旅部、上海市委宣传部和市文旅局指导下,浦东新区作为主办方,以打响空间大赛品牌为契机,不断健全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创新实施文化惠民工程,为长三角及全国公共文化空间创新升级再赋能。
实现跨越式发展,大赛影响力不断提升
2018年,针对基层公共文化空间不够美、运营理念不够新、服务品质不够优、年轻群体不愿来等痛点堵点,在市文旅局和浦东新区共同发起、策划下,首届大赛应运而生。
五年来,大赛坚持需求导向、问题导向、效果导向,首创“设计+服务”的综合评定标准,聚焦发现和推出“五个新”空间,即具有全新设计理念、全新服务内容、全新服务方式、全新服务人群和全新运营模式的典范空间。
以2018年覆盖上海16个区为起点,历经长三角地区三省一市全覆盖,再到现在纵深辐射全国11个省市、112个城市、1605个参赛空间……空间大赛实现了从浦东、上海走向全国的跨越式发展,影响力、品牌生命力不断提升。通过大赛平台,各兄弟赛区密切协作,通过互访调研、联合办赛等方式,加强赛事联动、资源对流,助推各赛区公共文化服务高质量发展。
大赛建立了超千个最美空间的案例样本库。这里不仅有最热的网红打卡地——浦东美术馆、全国海拔最高的书店——朵云书院上海中心店,也有充满精致烟火气的时髦小菜场——勤海睦邻中心、永年菜场,还有工业遗存改造后焕发新生的跨界新型综合体——船厂1862时尚艺术中心等。而随着全新的20个最美公共文化空间大奖昨天在颁奖典礼上揭晓,案例样本库得以进一步充实。
一直以来,大赛都将公共文化领域专家和专业设计师团队,作为打造高品质赛事平台的核心竞争力。本届大赛颁奖典礼有近20位业内权威专家参加,而历届大赛积累的设计师库中,则有钟书阁、思南书局等网红空间的设计师——俞挺,碧云有书艺术书店的设计师——顾忆、绿之丘设计师——章明与张姿,以及柏振琦、孙轶家等诸多设计新锐。
探索新路径,政府引导全社会积极参与
五年来,连续举办的最美公共文化空间大赛不仅是为了评空间而评,不单是为了推设计师而设,不是只为了找运营团队而办。只有坚持以人民至上,优质资源赋能基层、创新运营模式惠及基层、提升内涵品质扮靓基层,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现代化水平才会越来越高。
陆家嘴融书房原为一座普通的老式图书馆,年轻人很少来,通过对接设计师陈嘉炜改造赋能,现在每周末举办两场陆家嘴读书会,在线传播过亿,现场一票难求,今年将迎来400场盛典,成为年轻人的网红打卡地。
浦东每年都会安排专项资金,推出覆盖全区36个街镇的基层文化空间设计补助项目,今年也将持续推出一批“梦想改造家”式的新空间转化成果。
好的运营,是精良的设计理念的延展和升华,只有将办赛实践和成果从优化空间外观设计,推进到内部运营模式创新,才能避免不少新晋网红空间因传播炒作一哄而起、因管理不善一拍即散的局面。
为此,大赛致力于建立完善公共文化空间运营库,持续发掘培育一批有情怀、有能力、有经验的运营团队参与运营。例如,有一家位于浦东黄金地段的社区文化活动中心,曾经主要活动人群在50岁以上,单日最高也不过接待200人。在引入社邻家闫加伟团队,对其进行硬件改造后,运营经费一分不增,年开展活动场次和服务人次达到改造前的3倍,年轻人群和亲子比例大幅提升,占比高达65%。
公共文化空间美化升级,政府不能唱独角戏,要奏交响曲。通过大赛,浦东将继续发挥示范引领作用,积极探索政府引导、社会主体积极参与公共文化新空间建设的路径,这也是大赛的成果、价值、功能所在。
文旅部党组成员、副部长饶权,上海市委常委、宣传部部长赵嘉鸣,副市长刘多等出席。活动现场,同时启动了2023年长三角及全国部分省市最美公共文化空间大赛。
作者:唐玮婕
编辑:朱伟
责任编辑:戎兵
*文汇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