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在网上搜索上海美控私募基金,可能不会有太多资料。这家企业刚刚于今年2月7日落户虹桥国际中央商务区,“出生”还未满月,但业务起步却已出手不凡——投的是“大科创”赛道,与虹桥国际中央商务区新增的“大科创”功能完全一致,已有两个项目落地,三个项目进入筹建阶段,十几个项目进入前期谈判阶段,标的大都是长三角区域企业以及行业领先企业。
“天时地利人和”,公司董事长卢卢如此形容落户“大虹桥”的时机,在她看来,依托这片国家战略任务优势叠加的热土,企业可以放开手脚“敢投”“敢闯”。
今年是国务院批复《虹桥国际开放枢纽建设总体方案》两周年,也是长三角一体化发展上升为国家战略5周年。本报记者近日蹲点采访了一批落户“大虹桥”的企业,它们有些是过去一年刚来“安家”的,有些则是冲劲十足的新赛道企业。这批新企业为何而来?如何与“大虹桥”双向奔赴?借由企业的视角和思考,或许可以破解“大虹桥”高质量发展的密码,这里正成为长三角区域一体化发展的新标杆和双向开放的新地标。
拓展枢纽内涵
看重交通枢纽的区位优势——在与诸多新设企业的交谈中,几乎所有高管都会提到“大虹桥”的这个先发优势。来自虹桥国际中央商务区的统计数据显示,过去一年,“大虹桥”新增法人企业数近万家,累计法人企业数超过6.1万家,绝大部分新企业是因为“流量”而汇聚在此。
因拓普流体控制(上海)有限公司最早也这么想。这家企业成立于去年9月28日,是瑞士InterApp集团的全资销售公司,也是其“从无到有”首次在华设立公司。“出差方便,下飞机、出火车站就是公司,这对于人员在全球流动的商贸企业来说太重要了。”公司产品经理谢赟说。
当然,公司还有更深层次考量。谢赟解释,原本亚太市场的业务由欧洲总部直接管理,但7小时时差造成公司与新西兰、日本、韩国、新加坡、中国等亚太市场客户的往来不便,“因拓普上海是集团在亚太区布局的唯一一个点,我们打算成立中国总部,以取代欧洲总部的部分业务”。
随着一批国内外高能级企业、机构、平台的集聚,“大虹桥”手中的这张“流量王牌”有了新的内涵。根据《总体方案》,虹桥国际中央商务区着力打造产业发展之“核”、国际贸易之“核”、要素配置之“核”、高端商务之“核”、人才荟萃之“核”,在有形的流量之上,转化生成无形的“流量经济”——让商流、物流、人才流、资金流、信息流在此形成集群创新优势。
作为产业投资机构,美控资本就更加关注这种软实力。卢卢还记得,公司是去年的全球投资招商大会上与虹桥国际中央商务区成功对接,然后决定落地“大虹桥”的,“我们最主要的考量因素是营商环境、资本集聚、人才密集和当地产业活跃度,让企业能链接到国际上最强的资源”。她补充说,私募基金在筹建期需要经过程序复杂的前置审批,“大虹桥”营商服务团队为此跨前一步,提供“组团式服务”,还聘请律师事务所提供专业咨询,极大加快了审批速度,帮助企业在今年2月落户。
长三角“动力核”
2018年,长三角区域一体化发展上升为国家战略,为“大虹桥”打造长三角的“磁力中心”注入新动力。此后,《总体方案》明确了“一核两带”的格局,围绕“大虹桥”形成的长三角“朋友圈”,逐渐展现出以高水平协同开放引领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的辐射作用。
以基础设施和产业协作为抓手,长三角三省一市之间的联动正变得越来越紧密。搬至“大虹桥”的新赛道企业——神马电力就是如此。作为公司制造板块的“身体”和“四肢”位于江苏的苏通产业园,而研发和决策的“最强大脑”则在上海“大虹桥”,从虹桥到南通,高铁只需一小时,一条科创走廊浮出水面,形成产业优势互补的“朋友圈”。
以金融赋能实体经济,“大虹桥”越来越成为长三角地区强劲活跃增长的“动力核”。今年年初,亚投资本在“大虹桥”新设境内主体,亚投基金管理有限公司董事长兼CEO刘二飞坦言,就是“为了更好地投资长三角”,“这些年,长三角地区走出了一大批有全球化经营能力的本土企业,其中不乏科技通讯、先进制造业的新势力,我们看中的是这里的产业基础,要离实体经济更近一点”。
位于长三角地区的“酷哇机器人”,就是亚投基金最近的投资标的之一。企业专注于复杂城市场景下自动驾驶技术的研发和智能网联城市服务的应用,精耕市政环卫和城配物流,目前高级别自动驾驶车队规模已超过千台,还在上海新设了研发中心。刘二飞坦言,投资基金所要做的,就是通过自身的资源优势,赋能这些优质企业高速成长。
“只有核的功能提升了,对南北拓展的辐射带动效应才能充分体现。”虹桥商务区管委会党组书记、常务副主任鲍炳章解释道。过去两年来,“大虹桥”着力构建国际贸易中心新平台,发展“五型经济”,即总部型经济、创新型经济、服务型经济、开放型经济、流量型经济,就是要凝聚“核爆点”,为区域发展注入更大动力和活力。
双向开放新地标
虹桥,是长三角的虹桥,更是世界的虹桥。
进一步提升对内、对外两个扇面的开放水平,“开放枢纽门户”的功能定位越发彰显。从2018年起,位于“大虹桥”的国家会展中心(上海)就成为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的永久举办地,立足“大会展”,以开放汇聚合作之力。
首届进博会之后,在会展业排名全球第一的英富曼展览集团来了,2019年“安家”青浦区,并于2021年把旗下的会展和电子商务两家公司注册在“大虹桥”。英富曼会展中国区财务总监屠峥嵘坦言,会展业对于客流、商流、贸易流的高效集聚有着极高要求,“只有‘大虹桥’符合这一点”。如今,海外新品通过“进博会首次亮相、跨境电商零售首次贸易”进入我国市场的路径探索已然成型,“中欧班列-上海号”从“大虹桥”始发,覆盖中欧线、中俄线、中亚线3条主要线路,去年累计开行53列、总货值13亿元。今年,英富曼已早早拟定30多个大型国际化展览会,在上海合计办展面积将达到约250万平方米。
开放,已深深融于“大虹桥”的发展基因之中。《总体方案》明确的29项政策措施,就有不少与开放有关。比如,支持虹桥国际中央商务区内贸易真实且信誉度高的企业,通过自由贸易账户开展大型国际贸易;在虹桥试点设立招收面向全国的外籍人员子女学校,为吸引国际化人才创造条件等,都是首创性的开放政策。
“去年9月拿到营业执照,10月欧元账户已申请成功,目前正在申请美元和其他币种账户。”谢赟说,这些前置环节上体现出来的“虹桥速度”,为新企业开展国际业务提供了便利,并大大降低企业在货币结算、财务、物流等方面的成本,“目前企业已开展3个工业品牌的国际贸易业务,近3年内将扩大到7个品牌”。
“在虹桥,我们可以更好整合国内国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卢卢说,在医疗领域,美控基金已在全球找到了顶级资源,准备将其拥有的7项全球专利和4项美国专利转化为产业并在国内落地;在新能源领域,企业正筹建高纯石英砂提纯及生产项目,在光伏行业产业链最上游整合国际资源,服务国内企业的高质量发展。
作为虹桥国际开放枢纽的核心承载区,“一核”正动力澎湃。新征程上,立足长三角、辐射全国、连接世界,未来“大虹桥”的战略支点作用会越来越明显。
作者:徐晶卉
编辑:傅璐
*文汇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